发布作品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头像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头像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

    认证:Giulia朱丽叶车主·车龄2年

    简介:汽车产品经理,带你第一视角了解产品、市场和技术

    794粉丝61关注2026获赞关注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
    前天 21:4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
    前天 21:44

    #人人写点评「问界M7改款:看似焕新,实则给M5腾位」 汽车市场是个「金字塔型」,价格段越低,容量越大。而问界的销量是个「倒金字塔」,价格段越低,销量越没。 4月问界上险量2.46万台。其中M9均价超过50万,销量1.3万台,问界M7均价28.2万,销量1.1万台,问界M5均价27.3万,销量700台。这个型谱的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问界太厉害了,均价超过50万的M9销量占比一半多,但长期来看: - 均价超过50万的M9的销量会「均值回归」,50万以上汽车产品有月销量的天花板,能够稳定接近或达到1万已经实属不易,连续月销量接近1.5万是不可持续的。 - M5和M7的均价过于接近,完美的实现了1+1=1.05的结果。彼此有强竞争关系。 - 想和理想拼品牌总销量,只靠M9和M7显然是不够的,起售价更低,触达市场更广的M5才是最大的机会 - 当初回来盘活总销量严重杀价的M7需要找机会把价格段拉回去。 所以问界M7改款发布了新的MAX焕新版: - 外观局部重置包括新的轮辋和颜色增加商务感和溢价感,同时开发成本可控 - 激光雷达升级,CDC升级,整体BOM上升仅限于小几千元,实际上相比老的28.9万的入门智驾版涨了价格优化了毛利。 - 最重要是只提供高阶智驾版本,起售价29.8万起 - 使得M7配置重心上移,优化车型毛利的同时跟M5拉开差距,至少实现1+1>1.5 这样的策略是否能够成功还有几点要素考量: - M5在25万元的价格段竞争力够不够强? - M7前段时间的热销是不是由于M7的性价比更高,毕竟24.98的入门版在贡献了15%销量的同时,成交均价已经去到了22.98。 当然最差的结果是M5没有盘活,但是短期内保住了M7的量,这也不失为一种不能接受的结局。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
    前天 21:3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

    「MEGA为什么不上后轮转向以及其他为什么不」 「坚定的取舍」相比「我全都要」可能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基于明确的体验目标和逻辑在关键要素上做取舍是绝大多数产品都做不到的事情。 基于MEGA的「车坐不开」的坐的动态体验,MEGA是100万以下「最好坐」的「高车」。是500万以内「最好坐」的「高车」的有力竞争者。其动态不光体现在二阶和冲击的化解,更体现在作为一台舒适性取向的「高车」一阶表现的闲庭信步。无论是飞坡,还是变道,都能做到乘客体感的「峰值低,上升缓慢丝滑,过渡平顺」 动态体验以硬件的配置为基础,以软硬件的调试能力为放大器,从而将硬件配置的能力以一定比例释放。 在MEGA的上的硬件配置我们能看到明确的取舍 「轮辋尺寸」:为了满足MEGA的2785kg的整备质量的轮胎承载能力,考虑空间对于OD和胎宽的限制,以245mm相对较窄胎宽和不那么大的OD,MEGA的轮辋无法做的太大。这可能是MEGA轮辋尺寸偏小的诱因,虽然18inch不见得是最大尺寸边界,但结果而论18inch对于造型的舍和ride的取是非常明确的。更小的簧下质量,更厚的胎壁。 「轮胎滚阻」:MEGA上搭载的米其林eprimacy2轮胎是该系列的第二代产品,采用了全新的花纹等技术。在MEGA上的滚阻大约为6上下,但其实具备更低的能力。尽管MEGA追求续航表现,但仍在滚阻上非常克制。保证不会因为鞋子太滑而荒废一对天赋异禀的腿。 「后轮转向」:后轮转向除了空间有影响,对于车辆的一阶动态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对于驾驶员来说,后轮转向通过前后轴的同步响应可以让横摆来的更快,获得更好的转向响应。但对于乘客来说,与「迟缓平」的横摆响应的诉求相违背。尤其是对于大质量高质心的高车。这是基础的物理学原理所决定的。加了后转不一定差,但一定不会做到更好。为了更好的一阶体感,专属的后排舒适模式对于动力响应还有减震器阻尼调整等等都是希望全方位实现一个极致的一阶体感。 极致的体验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逻辑」并基于此做决策,同时兼顾更多体验的诉求。这是能在mega上清晰看到的。尤其是是在整体的产品形态以及底盘硬件上。但前265后285滚阻往7走的纯电兼顾SUV获得了还不错动态乘坐体验看起来不太像「极致的取舍」而更像「不太懂没太多逻辑」。

    #55.98万,理想MEGA值不值「为什么MEGA不上后轮转向以及其他为什么不」 「坚定的取舍」相比「我全都要」可能是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情。基于明确的体验目标和逻辑在关键要素上做取舍是绝大多数产品都做不到的事情。 基于MEGA的「车坐不开」的坐的动态体验,MEGA是100万以下「最好坐」的「高车」。是500万以内「最好坐」的「高车」的有力竞争者。其动态不光体现在二阶和冲击的化解,更体现在作为一台舒适性取向的「高车」一阶表现的闲庭信步。无论是飞坡,还是变道,都能做到乘客体感的「峰值低,上升缓慢丝滑,过渡平顺」 动态体验以硬件的配置为基础,以软硬件的调试能力为放大器,从而将硬件配置的能力以一定比例释放。 在MEGA的上的硬件配置我们能看到明确的取舍 「轮辋尺寸」:为了满足MEGA的2785kg的整备质量的轮胎承载能力,考虑空间对于OD和胎宽的限制,以245mm相对较窄胎宽和不那么大的OD,MEGA的轮辋无法做的太大。这可能是MEGA轮辋尺寸偏小的诱因,虽然18inch不见得是最大尺寸边界,但结果而论18inch对于造型的舍和ride的取是非常明确的。 「轮胎滚阻」:MEGA上搭载的米其林eprimacy2轮胎是该系列的第二代产品,采用了全新的花纹等技术。在MEGA上的滚阻大约为6上下,但其实具备更低的能力。尽管MEGA追求续航表现,但仍在滚阻上非常克制。保证不会因为鞋子太滑而荒废一对天赋异禀的腿。 「后轮转向」:后轮转向除了空间有影响,对于车辆的一阶动态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对于驾驶员来说,后轮转向通过前后轴的同步响应可以让横摆来的更快,获得更好的转向响应。但对于乘客来说,与「迟缓平」的横摆响应的诉求相违背。尤其是对于大质量高质心的高车。这是基础的物理学原理所决定的。加了后转不一定差,但一定不会做到更好。为了更好的一阶体感,专属的后排舒适模式对于动力响应还有减震器阻尼调整等等都是希望全方位实现一个极致的一阶体感。 极致的体验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逻辑」并基于此做决策,同时兼顾更多体验的诉求。这是能在mega上清晰看到的。尤其是是在整体的产品形态以及底盘硬件上。但前265后285滚阻往7走的纯电SUV获得了还不错动态乘坐体验看起来不太像「极致的取舍」而更像「不太懂没太多逻辑」。

    「为什么MEGA不上后轮转向」图1「为什么MEGA不上后轮转向」图1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1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1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2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2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3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3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4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4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5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5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6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6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7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7
    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8为什么一堆销售教育用户?图8
    红旗是豪华品牌吗?图1红旗是豪华品牌吗?图1
    红旗是豪华品牌吗?图2红旗是豪华品牌吗?图2
    小鹏是豪华品牌吗?图1小鹏是豪华品牌吗?图1
    小鹏是豪华品牌吗?图2小鹏是豪华品牌吗?图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1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1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2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2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3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3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4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4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5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5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6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6
    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740万以内最好的MPV图7
    领克07和极氪007的倒挂图1领克07和极氪007的倒挂图1
    领克07和极氪007的倒挂图2领克07和极氪007的倒挂图2
    CRV真的比L6好?图1CRV真的比L6好?图1

    #北京车展新车点评50万左右级别的主流用户群体可能是所有用户群体当中最为保守的。 相比30万以下的主流用户群体,50万级别的用户群体购买力更强对应的就是平均年龄更大,平均学历更低,而且越到低线城市平均年龄越大,学历更低,就更加保守。这是用户人口学数据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通常低线城市的50万是绝大多数人人生的上限。没有足够的年龄是无法实现购买力积累的。 相比80万以上的主流用户群体,50万级别的用户群体购买力相对有限,是「相对穷的刚需人」,无法通过另类的选择彰显个人的喜好,而是更多的受困于核心使用场景的束缚,更加追求「共识的普世价值」或者说「小圈子的认同」 所以这些非常保守的50万左右的主流用户所向往的东西,都是比他们更加富有的人群所已经拥有,已经达成社会共识价值的产物。他们更加偏向传统形态的产品,行政轿车和大尺寸SUV是他们的最爱。传统的主流豪华品牌为他们所最钟情。即便是非传统豪华品牌的产品,最好也具备传统豪华品牌更高阶产品所具备的气质。 开化这些购买选择保守的用户选择一个相对新的品牌,需要拿出来更传统的东西,需要提供足够的共识价值。 所以M9的产品逻辑是: - 非常传统的大尺寸SUV的产品形态,来自于GLS的神韵,「共识过的设计认同价值」 - HW品牌所能够提供的当下几乎国产品牌最强的「共识过的品牌价值」 - 冰箱彩电大沙发+增程的动力总成配置,实现「共识过的产品功能价值」 即便有一些产品体验的瑕疵和产品功能定义的不闭环和浅尝辄止甚至是关于美丑的争辩,对于这些平均年龄偏大的保守用户来说,都是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优先级车尾。「小圈子共识价值」才是第一优先级。 50万价格段能够替代BBA的核心价值,也是「共识价值」。这是过往BBA的产品所能提供的核心价值。否则单纯从产品层面来看,50万价格段的国产产品已经领先,但多数产品品牌价值的共识是不够的。 所以拿下不同的人,终究要用不同的道法。

    「M9和相对保守的50万价格段用户」图1「M9和相对保守的50万价格段用户」图1

    这篇文章其实是个伪命题的虚空打靶。 归根结底就是「本来就不是要做中国版劳斯莱斯」,中国版劳斯莱斯只是这台车这一刻传播口号,短期内恐怕只有老年代步车领域会有类似劳斯莱斯这种经营和竞争模式的中国企业。 这车的核心诉求是首先在保证项目财务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拉高品牌定位,满足一些创始人的产品愿景(比如老板觉得集团旗下少一款4座MPV)。所以只能基于现有产品做极致升级,包括009光辉和001FR都是这个逻辑。因为基于现有产品,所以无法完全闭环底层的产品逻辑。 这是「先有食材再想做什么菜」和「为了菜去找失败」这两种本质区别。因为先有的是食材,所以为什么一定做这道菜的论证就不可能是彻底的。 否则,一个均价二十几万的品牌我觉得其实是不需要光辉和FR的。 相比全新开发一台真正的「劳斯莱斯」或者其他什么产品,比如做仰望U8和蔚来ET9, 这样做投资小一个数量级,如果亏钱可能也是有限范围。同时承接传播需求,品牌向上诉求,从财务角度来看整体可能是更划算的。但产品冲击力不够强,原生产品使命不够彻底。 这里面多了一些商业化的理智,少了一些为了技术和品牌追求不顾一切的浪漫和魄力。 但另一个角度,极氪009有些功能确实上的也比较前瞻,他们一些东西上子系统功能的预研是有魄力和行动力的。

    虎嗅这篇文章是虚空打靶图1虎嗅这篇文章是虚空打靶图1
    乏善可陈的北美糙车GLS图1乏善可陈的北美糙车GLS图1
    「24年版造车模板」图1「24年版造车模板」图1
    「24年版造车模板」图2「24年版造车模板」图2
    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1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1
    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2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2
    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3美丑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图3

    #众测主题赛潜试了一下仰望U8, 怎么评价这台车的动态体验取决于你认为的他的定位。 如果你把U8定位成一台展示自我的offroad的爬石头车,显然四电机可以通过力大砖飞应对多数场景,甚至原地打圈的nvh都还不错,主驾的夹腰也很快,坐垫按摩顶起量也不错。 如果你把他当成一台需要舒适型的商务通勤用车,那舒适性甚至不如坦克300。 我并不知道是不是轻量化的推进不够深入,但结果是基础重量大,配置越加重量越大,重量失控所有地方的模态都会出问题。 无论是老板还是前排,颈部的软枕无时无刻不在抖动,即便是光滑的沥青路面,依然有细微抖动,丝毫不担心把大哥们抖出骨质疏松。 除了座椅,方向盘、地板、门板也是应声而震,60以上还会伴随风噪的上升实现多维的感官传递。隔绝感这东西是几乎不存在的。云辇P是不是舒适趋向,我不知道,但至少在U8上不是。 仰望U8和问界M9在动态的风格上是坐标轴的两个方向,当然定位上也是。 但总的来说,U8的价值是超脱功能层面的,触感十分克制座舱,与体量不太相当的乘坐空间,不如坦克300的舒适性。但他有几乎独一无二的四电机和原地掉头,有俯视众生的坐高,有吸引无数回头君临天下的错觉。这就够了。 大玩具的价值在于情绪拉满,而不在基础功能的全方位满足。

    「大哥的玩具:仰望U8」图1「大哥的玩具:仰望U8」图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

    SU7这一波上墙的原因大概率不是直线冲的太快。很有可能是非机械式解耦线控制动的使用解耦了制动压力和踏板脚感。结合本身纯电车重大,所以制动效能衰退的就很快。但由于用了解耦式,明明制动没了,踏板一点不软,驾驶员无法通过制动踏板力的反馈感知车辆的制动系统状态,在需要散热的时候还在无脑冲,最后上墙,听说好像是堂主。 所以但凡涉及到下赛道传播的纯电车型最好还是做制动温度的交互提示功能。之前有个同级竞品的赛道模式做的还是不错的。 电控制动的大概逻辑可以参考下面ibooster这个内容。ibooster是电控制动方案的一种,但小米SU7用的应该是DPB电控制动方案,相比iBooster的半解耦,DPB是全解耦: 由iBooster助力的液压制动与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二者如何配合工作?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迭加式再生制动系统(RBS)和协作式再生制动系统(CRBS)分别是什么意思。 RBS——制动踏板力和制动轮缸液压力是非解耦的,也就是说,二者是相互关联无法各自独立动作的。在制动过程中,只要踩下制动踏板,制动轮缸就会产生液压制动力,而电机制动(即制动能量回收)仅是叠加在此制动力上。所以还是有一部分能量损失掉了,能量回收率较低。不过,由于电机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是按比例分配的,因此控制起来较为简单。 CRBS——制动踏板力和制动轮缸液压力的解耦的,与上文的非解耦相反,二者是可以各自独立动作的。在踩下制动踏板后,控制器通过采集当前制动踏板开度及其变化率识别驾驶员的制动需求,并计算出所需求的制动力,然后以电机制动力为主,液压制动为辅,二者动态协调控制,以提高电机制动的占比,增加能量回收。当驾驶员制动强度需求较小且电机制动力满足制动力需求时,仅靠电机制动;当驾驶员制动强度需求中等时,考虑到法规限制,电机制动为主,液压制动补偿;当驾驶员制动强度需求较高时,电机制动力达到最大,同时液压制动补偿。 博世的第二代iBooster产品采用的是非机械解耦式线控制动系统原理,由于制动踏板推杆与制动主缸活塞无间隙固定连接,因此机械结构非解耦,而制动主缸可以通过与ESP hev系统配合可实现0.3g 减速度的能量回收,因此,当车辆减速度不超过0.3g时,从主缸传递至制动轮缸的液压力可以与电机制动力相互独立,因此二者解耦。该过程中,车辆优先利用驱动系统反拖发电进行能量回收并实现减速制动。驾驶员实施制动时,ESP hev能量回收装置将主缸过来的部分或全部制动液移到蓄能器,但由此会使得制动回路液压降低,从而影响制动踏板力,为确保驾驶员察觉不到踏板力的变化(可理解为没有能量回收的真空助力器踏板感),第二代iBooster会自动调节助力器的伺服力。

    SU7上墙的真实原因图1SU7上墙的真实原因图1
    SU7上墙的真实原因图2SU7上墙的真实原因图2

    #聊聊你的Dream Car「为什么G70 shooting brake是最丑猎装车」 看到很多车评人夸捷尼赛思G70 ShootingBrake好看,我也不知道是眼神不好使还是有加钱滤镜。虽然我对捷尼赛思多数作品赞赏有加,但真的不妨碍G70是真丑。 其实早期对于猎装车和旅行车的一个核心差异,是有没有D柱。反正猎装车双门的规则已经被诸多产品打破。但不管是猎装车还是旅行车,其独特的魅力都在于修长的侧面线条。但G70 shooting brake则在车顶的线条延伸过程中「打了个叉」,使得车顶延伸线在C柱一分为二。从而导致丧失shooting brake车型后车顶的原生感,仿佛硬生生后加上去的一样。如图1。 如果仔细对比CLS shooting brake和三厢版的差异就会发现,G70 shooting brake这样做最大的原因在于希望保证C柱基本结构不变,以尽可能的保证与三厢版侧窗结构,实现猎装车本不该具有的共用性。从而减少开发量。而像CLS shooting brake从B柱和C柱之间就已经开始做差异化。 在G70 shooting brake上,设计师的工作从创造亮点变成了遮丑。为了营造猎装车所具有的修长感,G70 shooting brake使用了一个超长的顶部扰流板,同时在尾部使用了奔驰GLE车系上类似的悬浮式后窗设计,但关键在于GLE有D柱,有C柱和D柱间的窗户(如图3)而G70 shooting brake只是分件的黑色处理。(如图4) 明明视觉感受后窗大了很多,结果后视野却足足比三厢版少了至少一半(如图5)。而后备箱同样的分缝,则保证下车体的完全共用和猎装版极其难用的装载开口。相比传统旅行车和三厢版后保重开以提升装载便利性的做法(如图6,3系瓦罐和三厢的对比),G70猎装版可以说是非常之凑合了。 结合捷尼赛思的全球销量来看,G70 shootingbrake的战略使命可以说「用最少的钱,做一台新的车出来」。所以整体的造型感觉除了设计师拼命的遮丑,可以说是毫无亮点。所以我更是不知道车评人嘴里的美是从何而来了。甚至在功能性上还不如三厢版。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0
    低配没有天幕视觉重心这么不对图1低配没有天幕视觉重心这么不对图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2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6
    中国汽车设计在退步图1中国汽车设计在退步图1
    产品和营销重要性占比图1产品和营销重要性占比图1
    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1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1
    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2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2
    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3这几个图挺有意思图3
    汽车形态的演进图1汽车形态的演进图1
    汽车形态的演进图2汽车形态的演进图2
    汽车形态的演进图3汽车形态的演进图3
    问界的成功已经宣告了其他「界」的失败图1问界的成功已经宣告了其他「界」的失败图1
    5系销量已经崩了图15系销量已经崩了图1
    5系销量已经崩了图25系销量已经崩了图2
    「为什么多数纯电轿车是索然无味的?」图1「为什么多数纯电轿车是索然无味的?」图1
    「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1「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1
    「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2「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2
    「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3「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3
    「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4「前备箱空间怎么大才好用?」图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7

    #人人写点评比较留心的朋友们会发现在大改款之后的M7的5座版,在后备箱和6座同样提供了顶棚出风口,甚至有销售会专门提到这是为了5座版本的空调舒适性所刻意为之。如图1。 但如果你纵览当下的汽车产品,就是会发现几乎没人任何一台5座车型是提供三排出风口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遥遥领先? 「三排车的空调方案」 三排车的空调方案和二排车空调方案的最大区别就是三排车会提供一个额外的后空调箱来保证二三排的舒适性。而5座车型则只通过一个前空调箱来保证整车的舒适性。前空调箱通常布置在防火墙前端,而后空调箱通常布置在在D柱的正下方。 在不同的车型上,空调出风口的位置有很多: - 第一排有IP上的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 - 二排有扶手箱后端出风口、一排座椅下面给二排出风的出风口、B柱出风口、顶棚出风口等可选位置 - 三排有脚部出风口、C柱出风口、顶棚出风口等多个 可选位置。 在不同车型上,前后空调箱的方案会有所不同,但都遵循就近原则,因为越近冷热损失越小: - 一排都是前空调箱来负责,三排都是后空调箱来负责,二排由前后空调箱各负责一部分,或者都由前空调箱来负责。整体的空调性能前面大概是后面的2-3倍。 - 在当前相对主流的方案就是前空调箱负责1排而2排的脚部出风,后空调箱负责三排和二排的顶棚出风。同时也可以将中控后端的空间解放出来放置储物或者空调等配置。像L8/L9、X9、D9等最新的三排车型都是对应的方案。 「5/6座车型的平台化方案」 如果只单个考虑5座或6/7座车型,空调的方案是非常明确的。但如果考虑到共平台的5座和6/7座车型。那空调方案就会有所不同。 比如L7和L8其实可以看做是同平台的5座和6座车型: - 为了保证二排的舒适性和成本,L7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前空调方案, - 因为如果是在L8的前后空调箱的基础上拿掉后空调箱,在失去了二排顶棚出风口之后,二排的舒适性显然不能保证。所以L7在二排是中控后端出风口和脚部出风口的方案。如图2。L8则是带后空调箱的顶棚出风口方案,如图3。 - 如果L7和L8使用一样的前后排空调箱的方案,每台L7就会因为多一个空调箱而多背至少大几百块的成本,相比全新前空调箱的开发费显然是不划算的。20万台车就是多至少1个亿的成本。 反过来看M7,之所以有三排的顶棚出风口是因为5座版本和6座版本是一样的前后空调箱的方案,这其实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 在M7的前期规划中,是没有考虑过5座版本,突入起来的改款的5座版使得已有的方案并不能使用前空调箱满足5座版本的需求 - 在中期改款的研发过程中,由于时间、平台内饰件共用性等一系列原因,也没有选择重新开发一个能够单独满足5座需求的空调箱 - 对于中期改款销量,尤其是5座版占比的预测其实是不乐观的,因为本质是算账的问题。如果不单独给5座版本开发前空调箱,只要总体销量不大,5座版本占比不高,不重新开发前空调箱就可能是划算买卖。因为总的多出来的成本小于开发费用。 但很显然,M7的热销出人所料,年销量朝着20万以上进发,而且5座版的占比更是达到了75%。如果当初能够从所谓中期改款的5个亿开发费用里拿出来小小千百万,就能给5座版重新开发一个空调方案。 而慷慨的5座版的三排出风口,我们也没有机会在下一代的M7上再见到。

    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1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1
    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2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2
    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3M7的5座3排出风口是为了给行李降温吗?图3

    「异形方向盘的产品逻辑」 最近开了几天极越01,在标配常规方向盘的基础上,提供了异形方向盘的选项。基于异形方向盘的使用体验整体来看各方面的体验收益。 「异形方向盘的体验损失」 异形方向盘主要体验损失是「用户的驾驶习惯改变」和「非线控转向的常规转向比下的corner case」 从实际的使用场景下来说,方向盘转角在超过90°之后就需要双手或者单手更换握点来保证人机的舒适性和车辆预期轨迹,但异形方向盘由于上盘辐的缺失所以很难更换握点。这就意味着在方向盘转角超过90°的前提下,常规转向比的异性方向盘都会有无法解决的体验问题。 而线控转向则可以使得多数的转弯场景方向盘转角都小于90°,这也是线控转向的一大体验优势。极越虽然对于转向比做了优化,但是依然不够。 「异形方向盘的决策路径」 但如此明显的体验问题为什么最后还是上了异性方案,其基本的大前提是对于「人驾」和「智驾」占比的预期。 23年上市的产品追溯到产品立项时间,是对于智驾最为乐观的20年前后,只要智驾比例足够高,异性方向盘人驾的问题就不会存在。 比较典型的上异形方向盘的特斯拉,以及极越背后的百度阿波罗,其实也都是智驾领域的领军者,只不过整体的进度不如预期,造成了当初过于乐观估计的情况 比如极越01的边界的自动泊车功能,就通过主驾屏的SR做交互,减少了操作步骤,更加快捷便利。也能够一定程度补偿人驾的场景。 「异形方向盘的体验收益」 其实无论是基于「人驾」还是「智驾」场景,异性方向盘的最大收益都是视野。 「方向盘上辐的打断」+「出色的交互设计」+「低IP台的设计」,能够带来异常通透的前向,尤其是前下视野,也能够带来更加直接和畅快的交互体验。 极越01的屏幕交互效率非常高,信息简单直接明了。背后是布局、色彩、字号等等交互设计作为支撑。如图1 足够大的基础尺寸屏幕,信息的布局主次分明且不循规蹈矩遵循刻板的设计原则。 主驾多数信息的布局呈现并不对称,甚至在同屏出现不同的字号,但在主视觉区域是核心的速度和导航信息和路况信息,右侧辅助视觉区域是智驾的SR。比起来同价位段的极氪、小鹏和智己,除了色彩更加简约高级,信息的读取也是非常高的水平,体现出了数字交互设计的功力。 整车IP台的高度尽可能降低,匹配适当的座椅高度,能够使得前向视野非常通透,在长久的驾驶中能够带来更舒适的体验,这也是需要长途驾驶才能够发现的。虽然尾部的造型设计也有腰线上扬的诉求,但非常好的保证了后下视野的驾驶安全性。如图2,眼点视野。 总的来说,在城区智驾进度体验尚需时间和没有线控转向的前提下,异形方向盘的综合体验并不好,长期依然有赖于线控转向和智驾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体验。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3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0
    03-17

    #人人写点评极氪mix除了产品定位有意思外,在工程方面更是有诸多尝试。 我们可以拿2639kg的重量作为切入点来看看这台宝宝巴士。以mix的尺寸而言,且考虑到不像仰望有非常吃重量的云辇和大铁锂电池的情况下,这个尺寸的车型正常能够做到2.3吨或者更少的重量。比如ES6的裸重就是2.3左右。 但是mix本身大概多出来了300kg: - 这三百千克其实有一部分是分给了座椅机构,比如旋转功能,可能有个几十公斤的重量。 - 另一部分给了侧滑门机构多出来的重量,几十公斤 - 一部分给了相对较大的电池,因为这个重量和形态的产品显然能耗不会太好 - 那剩下的最值得看,就是减去B柱之后的所额外增加的加强结构的重量,会比本来的B柱要重的多。但如此一来除了产品和设计执念上的无B柱,工程角度来看是得不偿失的。设计师希望保证同样功能的情况下越干净越少越好,但工程上在功能不变的前提下越重越糟糕。 - 不知道你们还记得不记得智马达01的概念车阶段也是无B柱设计,但是同样量产阶段加了回来。 实际上汽车产品之所以在形态上很难发生重大变化,是因为在工程、设计和产品的制约上早就达成了一种的平衡和相对最优解,只要发生颠覆性的形态变化,要么平衡被打破,一些方面产生得不偿失的效果从而望而却步,要么在新的形态领域找到一个新的平衡,而后者比前者要难得多。 其实很多东西想要都能要,但是要讲清楚前提和代价

    极氪宝宝巴士的工程得失图1极氪宝宝巴士的工程得失图1
    极氪宝宝巴士的工程得失图2极氪宝宝巴士的工程得失图2

    「问界M9:瑜难掩瑕的国货之光」 24年年头的汽车市场,比问界M7还能撑起销量的是问界M9,累计大定已经突破5万台,且根据孙少军直播中的透露,高配占比非常之高。以2023年的市场环境来看,成为24年成交价50万以上的TOP3车型几乎板上钉钉。 凑巧最近试了M9,就来综合评价一下M9的产品力。其整车开发思路非常简单:以L9为目标,尽可能做全方位的体验升级。 「全车动态最舒适的是司机位头排」 与近几年的一些国产SUV一样,M9也着重在路面隔绝感和冲击舒适性这两方面下文章。从二阶和impact的表现来看,已经是价位段不错的水平,结合出色的NVH的性能,会使得前排获得与世隔绝的体验。但当你转到后排老板座,就会重回人间。二三排的一阶体感仿佛在做绕前轴的往复运动,考验二排乘客小脑,催吐看手机的老板。后轴的压缩阻尼明显偏弱,在桥头林立的南方水乡甚至会出现行程到底冲击限位块的情况。来自后轴的振动也会更直接的传递给二排乘客。 「分裂的座舱体验」 -如本博之前所讲,整个座舱最为出彩的是基础空间+右后Y向横滑下的零重力和通过性较强的中央过道的兼得。这是产品大卖非常重要的基础。座椅魔法也有诸多创新,前排完全放倒带来了极佳的二排前向视野,这也是当前同级产品最好的二排场景体验。如本文所述微博正文 -三排的坐高相比L9做了明显的提升,保证基础的舒适座椅,三排的前后滑动提供了满员+多行李场景的兼得。是当前同级suv体验几乎最好的第三排。 -但无论是手动遮阳帘,还是二排顶棚把手,还是顶棚出风口,都是表现出了产品细节体验上的打磨不足。遮阳帘的覆盖面积,悬挂方式,挂钩结构外露,出风口和把手的阻尼,体现出的是感知质量和其他品牌的巨大差异,比理想相距甚远,比小鹏仍有差距。 「体验浅尝辄止的噱头堆砌」 -隐私声盾如同紧箍咒一般把前排乘客送入精神病院,二排的窃窃私语依稀可得 -z向深度不够甚至没法躺着叠两层水的半导体冰箱 -需要前排蜷腿开车才能展开,只保留语音单通道交互,无法触屏遥控且交互界面逻辑复杂,分辨率低,晚上被后车大灯疯狂投影,让二排老板自我怀疑,依然卡bug难以进入下一界面的投影 -清晰度比一些WHUD还差,动态效果随跳脱的AR HUD -跟WHUD投射面干涉的光毯,远光不随手的投影大灯 -前265后285无法理解的新能源轮胎宽度和高速二十大几的续航能耗 -比极越01差一个蔚小理的前排屏幕交互设计 - 夜晚在后视镜上疯狂反光的副驾屏 总而言之,许多系统的体验设计噱头本身远大于体验,这也反应了许多体验的认知门槛远高于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功能很多,但常用的不多。许多产品细节体验体现了产品团队的经验缺乏,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考的打磨。也体现出了和第一梯队的差异。对比小鹏X9的车顶屏幕的体验,你会发现投影的体验设计有多大差异。 「总结」 有产品亮点和可取之处,比如空间、座椅魔法创新、底盘的隔绝感,智驾。但与此同时很多创新功能体验非常灾难和半成品。综合来看,瑜难掩瑕,产品力距离销量表现仍有差距,成为国货之光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国货之光。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1

    「极越01:20万纯电八王之乱下的遗珠」 20万纯电的市场环境就像「八王之乱」,由于彼此间产品体验、毛利水平差异非常有限了,导致了新车型以价格战切入市场,然后短期内经历起量-热销,再被后来的新产品以同样的战法打掉的局面,也是因为这个逻辑,20万的纯电市场除了特斯拉和比亚迪还未出现长时间销量稳定的车型。而极越01同样是这个价格段,几乎从未起量的车型,本博还是借这篇文章综合复盘一下极越01的产品力。 「前排为先的产品权重」 极越01的多数产品亮点都集中在前排。本博对于异形方向盘的产品逻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如链接微博正文。其结论是在没有线控转向,智能驾驶无法全场景覆盖的前提下,异形方向盘依然是一个有诸多体验问题的配置,但好在极越01标配了常规形式的方向盘。 前排的另一个痛点则是按键转向灯,按键转向灯的体验问题在于很多场景下无法盲操,且按键反馈差,会出现按一次灯不亮补按的场景: - 当左手并非位于9点位或者右手单手开车的前提下,很难盲操一步到位。 - 在转向过程中,也很难通过盲操去补按转向灯 - 这在对转向灯抓拍的上海是一个灾难体验,且当前没有其他方案作为backup。 但极越01基于异形方向盘带来的前向视野和可直触的屏幕打造了一系列的专属体验: - 基于当前智驾的能力,泊车功能的可触达性和交互步骤进一步减短,在停车场场景下只需要正前方屏幕点击车位,就可以完成自动泊车的操作。 - 「方向盘上辐的打断」+「出色的交互设计」+「低IP台的设计」,能够带来异常通透的前向,尤其是前下视野,也能够带来更加直接和畅快的交互体验。 - 虽然没有线控转向,但是为了异形方向盘的转向比优化(单边约420度)使得常规方向盘在日常驾驶场景更加灵活好开 - 头枕音响和其他扬声器音量分区,兼顾听歌和导航 座舱的数字设计是前排的最大亮点: - 极越01的屏幕交互效率非常高,信息简单直接明了。背后是布局、色彩、字号等等交互设计作为支撑。如图2 - 足够大的基础尺寸屏幕,信息的布局主次分明且不循规蹈矩遵循刻板的设计原则。 - 主驾多数信息的布局呈现并不对称,甚至在同屏出现不同的字号,但在主视觉区域是核心的速度和导航信息和路况信息,右侧辅助视觉区域是智驾的SR。比起来同价位段的极氪、小鹏和智己,除了色彩更加简约高级,信息的读取也是非常高的水平,体现出了数字交互设计的功力 以前排为重的产品逻辑保证了前排的座椅舒适性,前排的驾驶性和舒适性也在同级的产品当中是上游表现。 前排为先的产品测录带来的是二排基础体验的不足,相比同级别的小鹏G6,虽然基础空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排角度调节,座椅舒适性,相比前排的舒适性差异都距离竞品有明显差异。 「20万纯电的购买逻辑」 复盘G6的市场表现,能够明显发现虽然G6的产品基础体验足够优秀,包括智驾、空间、能耗、舒适性,但是G6从情感需求层面几乎毫无向往感,无论是品牌、还是圆润和外部造型和平实的内饰设计。使得G6所筛选出来的主流用户群体也是这批最为务实,且对二排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当实车看过G6,造型设计很难激发出一丁一点的荷尔蒙。G6评测如链接:微博正文 但反馈到20万纯电的实际购车群体,他们虽然购车预算不够充足,但他们足够年轻,他们也不甘于只有务实的基础体验,他们对于设计审美同样有一定程度的诉求,他们也是最「既要又要」的群体。 而极越的产品设计其实是能够满足这种情感诉求。粗壮收紧的肩线,压低的车顶,收紧的侧窗,提拉的群线都让这台车的设计更加年轻运动。内饰的用料虽然不高级,但金属感的亮面都提供了一定情绪刺激。如图4,图5. 「总结」 极越01以前排为先,二排基础体验不足,数字转向灯等触控换挡是灾难体验,但是前排的数字交互、智能驾驶、驾驶体感,以及外造型设计都是优势。结合当前的优惠政策,能够在25万拿下100度长续航的满配车型,不失为20万纯电市场的遗珠。 其实也正是20万纯电SUV的卷,让20万的纯电轿车前路难寻。这也是极氪007没有完全爆掉的原因,对于SU7的挑战也非常艰巨。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6

    「理想MEGA:潜在的需求错配」 基于MEGA上市发布会后的订单反馈,结果而论显然是没有达到预期。许多人将其归因于定价、人群、甚至后轮转向配置等,但这些不免拘于细节,产品的本质还是对于需求的满足。 对于50万以上市场需求的洞察,毫无疑问决定了产品的销量。如本博之前的分析,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前提是跨产品形态满足需求。 对于MEGA的产品形态,毫无疑问是纯电产品形态的开创者,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空间、能耗、外造型兼顾的更优解。无论销量如何,这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从产品对于需求的满足上,依然需要讨论。 「50万以上市场究竟有没有纯家用的产品需求?」 基于以往的品牌和产品,理想毫无疑问是专注于家庭的市场的。虽然L系列在相对低线城市,对应的大量私营中小企业主和管理人员,L系列的体验可以满足基本的商用需求。但从MEGA的传播方向来看,毫无疑问瞄准的还是家用用户。 对于三排车而言,家用需求的核心在于三排体验,而商用需求的满足在于二排体验。 环顾成交价50万以上市场的销量榜单,无论是S级(年3.7万)和E级(年2.5万),X5L(年9.4万)和GLE(年4万),还是MPV销量的扛把子埃尔法(年2万)、世纪(年1.7万)和极氪009,没有一台是纯家用需求的产品: S级和E级是传统的行政级轿车 X5L和GLE在满足SUV家用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兼顾行政轿车的商务接待等基础商用需求,甚至宝马品牌本身也帮助X5L兼顾了运动性能的个人属性需求。 埃尔法、极氪009和世纪虽然可以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专用家用保姆车,但是重二排的产品优先级其实也兼顾了大量企业主的商务接驳、出行等商用需求,从而成为周内商用,周末家用的全能产品。 所以,以当前50万以上的产品来看,纯家用需求可以说是市场容量很小。更多的是商用和家用的兼得,甚至是以商用为主,兼顾家用,因为商用所需要的空间和舒适性同样是家用所需要的。 而MEGA的座舱体验所着重打造的三排空间、舒适性、视野毫无疑问更多的服务于家用需求。 「如果MEGA兼顾商用需求」 家用需求更侧重基础体验的满足,空间、舒适性、功能的便利度等。 商用需求在保证基础体验的同时,更需求给予更多的向往感,需要虚头巴脑但不见得好用的功能,需要些许刻意、彰显身份、满足心理诉求的装饰。而产品价格越高的产品,对于此的需求更为强烈。 家用和商务需求有重合也有冲突,一些的易用和外显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座椅功能用按键还是用屏幕,中央过道的空间给二排座椅还是保三排便利性,内饰设计主题突出家用的亲近感,但商务设计有时需要适当的距离感。 二排的重中之重是二排的体验,MEGA在基础舒适性和空间上都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但比较缺乏的是商用场景优先级下的向往感的配置和内饰设计。对比图2的极氪009和图3、图4、图5、图6的全新一代埃尔法可见一斑。虽然拿50万的产品和100万的产品相比并不公平,但用户对于50万中国品牌的预期是希望用50万买到100万外国品牌的功能和体验。 全新一代埃尔法所提供的顶棚控制平台,集成了氛围灯、空调等多项功能、比较创新的下拉带悬停功能的侧窗遮阳帘、多级踏板,都给与了商用需求的尊崇感。 座椅保证了宽大扶手,独享控制面板,夸大厚实的靠背、腿托等等,把商用需求的体验极致满足 整体内饰的设计主题,也尽可能的通过色彩、灯光、面料提升豪华感和向往感。 即便是对比极氪009,MEGA的向往感也略显不足: 为了保留家用场景的中央通道,座椅扶手依然需要去尽可能平衡尺寸,两个无线充面板家用便利度更高,但是相比两块扶手屏幕,显性价值不足,因为屏幕某种程度上也是豪华感的装饰。 009更占空间的侧桌板更商用,但同样牺牲Y向空间,门板控制面板不易用,但作为兼顾功能deco更显性。 极氪009外饰设计大量镀铬饰条的使用也是更侧重商用需求的体现 MEGA在座舱的功能体验,更侧重的还是满足家用场景,着重平衡家用场景所需要的空间、舒适性和易用,并打磨体验细节。但对于商用需求的功能和情感满足的的确确是不够的。 「总结」 考虑到品牌理念、过往产品,以及MEGA作为纯电平台首发车向下做产品兼容的使命,更加侧重家用的思路可能并没有太大问题。 但对于50万以上市场需求的匹配会导致最后的销量结果。50万以上的市场,目前看下来是有纯家用的产品需求的市场容量并不大。这也是MEGA可能遭遇销量滑铁卢的潜在原因。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4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4

    「中国纯电市场营收榜单」 这里的营收计算直接通过上险量和成交均价的乘积来评估大致的营收状况,图中为单一品牌,如比亚迪不包括腾势等 市场总览: - 纯电市场23年总销量473万台,市场份额22%,均价大约17万,总毛营收规模大概为8000亿 - 毛营收超过千亿的有比亚迪和特斯拉,超过500亿的再加上埃安和蔚来 品牌情况: - 比亚迪国内纯电总量为119.5万台,均价14万,总毛营收1672亿元,超过特斯拉成为23年中国市场第一 - 特斯拉总量61.1万台,均价27万,总毛营收1650亿元,屈居第2 - 埃安总量43.7万台,仅次于特斯拉和比亚迪,均价13.7万,毛营收598.9亿,以22亿的优势领先蔚来挤进前3 - 蔚来总量为16.0万台,均价36.1万,均价第1,销量榜单内第5,毛营收接近600亿,是极氪和小鹏的近乎2倍,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纯电豪华品牌。 - 极氪总量10.5万,与交付量数据的gap超过1万台,很高的均价32.1万,榜单内第2,但随着007的热销,均价会在24年跌破30(12月均价为30.1)。毛营收337亿,领先小鹏挤进前5 - 小鹏总量13.3万,均价24.1万,接近特斯拉的均价,远远领先大众的16.1万,总营收320亿,微弱优势领先宝马排名第6 - 宝马总量10.2万,均价31.3万,均价榜单排名第3,榜单内唯一的传统豪华品牌,毛营收319亿 - 大众总量15.3万,多于极氪和小鹏,但均价只有16.1万,所以毛营收落后 - 五菱总量41万,接近埃安,均价最低,毛营收231亿,是人民的胜利 - 红旗总量7.6万,均价17.9万,榜单中的惊喜。挤开零跑、吉利、哪吒进入榜单。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5

    #人人写点评「23年品牌毛营收排名」 这里的营收计算直接通过上险量和成交均价的乘积来评估大致的营收状况,图中为单一品牌,如比亚迪不包括腾势等,吉利不包括银河等。 - 毛营收超过3000亿的一共5家。大众、比亚迪、丰田、奔驰和宝马。三家主流品牌两家豪华品牌 -排名第一的是有些意外的大众。虽然合资品牌在国内经历了一波波的颓势,但大众依然在2023年还是在品牌总营收排名第1。不敢想象巅峰的大众在国内有多恐怖。如果从集团视角来看,大众+奥迪也是国内营收当之无愧的第一集团。 - 比亚迪“屈居第二”,距离大众的差距很小。但是随着比亚迪的交付量上扬,尤其是海豚海鸥的销量上升和终端的适度优惠,比亚迪在整体销量实现了新高,但也牺牲了均价。全年均价落后于两田一众,但去年年初Q1季度,其均价的高点为16.8万。但24年比亚迪单品牌营收机会很大。 - 奔驰“屈居第三”。落后大众和比亚迪非常少。榜单众最高的均价,大幅领先宝马、奥迪、特斯拉和理想的均价。同时奔驰应该是榜单中毛利水平最高的一家。利润能力明显在比亚迪和大众之上。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想成为BBA。 - 宝马和奥迪分列第4和第6。宝马通过一系列产品缩小了和奔驰的差距,奥迪则离宝马奔驰越来越远。尤其是均价和营收 - 丰田和本田分列第5和第7,老牌合资的营收能力不容小觑,丰田从营收体量上和前4非常接近,也超过了3000亿。 - 特斯拉毛营收大约是比亚迪的一半,只依靠两款走量车型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 - 理想是唯一上榜的国内新势力,依靠大约是大众和比亚迪40%的体量,但均价是榜单里的第3,落后奔驰和宝马,但领先奥迪。24年营收逼近或反超奥迪是一个可以期待的目标。超过特斯拉概率比较大 - 吉利是榜单上第三家自主品牌。依靠超过百万的销量营收突破1000亿元。 从别的品牌趋势上来看,24年非常有机会上榜的还有问界等品牌。外资品牌也会进一步削弱。长期来看是一个中国品牌爬榜的过程。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7

    最近翻看懂车帝、汽车之家的数据,为什么同级别或者相近尺寸的SUV,后备箱空间只能做到500L上下,而理想L7可以做到801L,差距如此之大,难道这就是理想产品定义出大五座SUV能力吗?这就是厂长可以在微博疯狂冲浪的资本吗?亦或者是理想用了什么神奇的魔法?我们接着往下看。 -在汽车垂媒的车型数据里,很多SUV车型的后备箱容积通常是一个数或者一个范围。比如冠道的510L(即“后备箱空间最小值”)和途观L的495L-1780L(即“后备箱空间最小值到最大值的范围”),这是所有车型「所墨守的成规」。 -根据行业惯例,后备箱空间最小值指的是:二排座椅不放倒的情况下,在地板到二排座椅椅背上沿水平线的高度范围内的容积。而后备箱最大空间则考虑了二排座椅放倒锁延展出来的纵向深度空间,以及椅背水平线以上到车顶的高度空间。 -那么统一标准下,为什么L7可以比多出途观L和冠道多出300L的空间,是因为理想OTA了后备箱容积的数字,从L7刚上市时候的495L升级为了801L(参见图4),换言之495L才是理想L7的后备箱最小空间,801不负责的猜想是在后排椅背未放倒的情况下,算了从椅背水平面到车顶的空间。 那么为什么作为大五座SUV的理想L7,后备箱空间最小值只能跟途观L打成平手,逊于中型燃油SUV冠道的510L,和蔚来ES6的500多以及相似尺寸燃油版全新揽胜的725L呢? - 长宽高所围成的三维空间,空间不会凭空消失,其他部分占据的多,留给后备箱可用的空间就少。 - 理想L7的劣势在于混动方案的所带来的高度空间上的先天劣势。就像很多同时具备纯燃油方案和混动方案的SUV,三排地板高度后者逊于前者的原因(比如传祺GS8),同时从最新上市的雅阁PHEV的后备箱(图6)也可以看出端倪。对于理想L7来说,油箱、电机、减速器、电控、配电箱、DCDC都会侵占纵向和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更复杂的动力系统使得理想L7的后备箱地板高度很高,同时丧失了地板下的完整可用空间。而最近和L7进行火热对比的蔚来ES6,即便因为纯平地板抬高了后备箱最小可用空间的数值,依然领先于L7的495L,同时地板下面还有66L的完整储物空间。从布置角度来看,纯电相比混动方案更容易实现电驱系统的集成化,将三维空间内的「得房率」进一步提升。而传统纯油方案的自由度就更高。像一些MPV车型则在地板以下的空间玩出了花,比如大捷龙的二排座椅可以折叠放到地板以下(图7)。 - 纵向空间,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后悬的长度」、「座椅的位置」和「尾门造型」。在不考虑后排座椅角度调节的情况下,座椅通常会尽可能靠近轮包位置,让出二排的可用空间。而后悬长度则与造型强相关。 - 横向空间,核心的影响因素是「横向宽度」、「轮包尺寸」和「两侧的布置」。比如带后轮转向的车型因为后轮运动空间更大,因此会增大轮包而牺牲横向空间,有一些车型像giulia位于车尾的保险箱就吃掉了右侧的空间,像后备箱内低音扬声器的布置也会吃掉后备箱的空间。 总的来说,做产品是「平衡的艺术」,有得必有失,只是得通常容易感知,而失不容易察觉。而理想L7的后备箱空间先于竞品的根本原因就是混动方案所带来的失,即便加大尺寸也难以弥补。但理想的聪明之处在于通过数据的OTA模糊了「失」。我想厂长的在微博的狂,不光来自于理想良好的业绩表现,能够实现高毛利的同时实现销量领先。同时也来自于理想这些花活明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能够蒙蔽绝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 莫笑他人狂,是你看不穿!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8

    「四十度电」的殊途同归 理想的成功带来了「增程热」,但真正让理想成功的不是增程技术本身,而是「四十度电」的产品定义,结果来看,混动构型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40度电的大电池。 从场景上来看,对于中大型车,40度的混动构型中的电池是「既要又要」完美的存在。也完美贴合中国消费者「花大钱省小钱」的用户心理。 对于中大型车而言,四十度电意味着200公里CLTC的纯电续航,乘以75%的打折率是实际通勤150公里,可以一次充电覆盖绝大多数用户的中短途需求。实现日常不花钱,长途不焦虑的体验。 增程垃圾落后吗?动力性和经济性表现确实一般,构型跟高级更是不沾边。 但40度大电池的场景优势是最先被理想one定义和应用。对于理想而言,是不是增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理想one的开发阶段,增程是能够最快速实现40度大电池的技术方案。换言之,选增程是因为没得选。 时间发展到在2023年的节点,无论是串联式的增程,还是混联的串并联和功率分流,都意识到了40度电的场景优势: - 腾势D9的动力总成分为10度电、20度电、40度电3种DM-i和100度纯电,纯电销量占比5%,40度电的DM-i占70%。 - 长城的Hi4,37.5度电 -岚图Free改款,电池从33度电升级到了39度电,CLTC纯电续航205。 -领克08,39.6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CLTC纯电续航里程可达245公里。 增程技术本身拉,但不妨碍「四十度电」的产品定义成功。 理想的成功也不是增程技术的成功,是「四十度电」的产品定义成功。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5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5

    「理想MEGA 50万以上销量第一意味着什么?」 1. 在理想MEGA之前,我们先看一下50万以上的市场什么样? -50万以上的市场销量约为60万台,整体的市场份额超过3%。与此同时,这个细分市场的销量集中度非常低,销量来源相对分散,bodytype各异,产品需求多元化,并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市场。 22年销量TOP10的分别是: 1. X5L 51,965 2. GLE级 37,605 3. S级 36,570 4. 卡宴 27,292 5. Macan 21,858 6. 埃尔法 双擎 20,459 7. E级 19,458 8. GLS级 19,446 9. PANAMERA 18,886 10. 蔚来ET7 15,374 考虑到23年前7个月X5L已经卖了5.4万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MEGA想要成为50万以上的车型,就需要实现每年至少7-8万台的销量。 2. X5L是怎么成为50万以上当之无愧的销量第一? X5L实现销量突破的两个核心原因:「价格降级」和「产品升级」,考虑到X5L和X7都是3105的轴距,X5L实际上就是一个「大五座版本的X7」,但是由于国产卖的是比进口短轴X5更便宜的价格。听起来非常像L7和Q5、X3和GLC的竞争逻辑 3.MEGA的竞争策略推演 考虑到这个细分市场的集中度比较低,车身形式各异,如果以细分市场销量第一为目标,那就意味着MEGA需要面对非常多的跨界竞争,要面对和大5座SUV的竞争,面对MPV的竞争,甚至是和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三名奔驰S级这样的轿车产生竞争。 这也是MEGA在传播端强调全新物种的原因,因为只吃MPV的量绝对没有机会实现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目标。 从用户需求考虑,汽车产品的需求的核心无非三点:「(家庭和商务)的功能」+「(偏向个人)的享乐」+「身份」,以这个细分市场TOP10的车型为例来看的话,基本上至少满足了2点: 比如X5L: -加长之后空间「功能」需求拉满 宝马的品牌带来「身份的保证」和一部分「享乐」的加成 -MEGA的bodatype,即MPV的造型保证了在侧面二维空间内最高的空间利用率,结合基于对于当前产品逻辑对于未来的预期,MEGA一定会在功能上做的非常不错。 -作为MPV本身,基本丧失了偏向个人的享乐属性。 -50万以上,MEGA依然面对品牌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对于「身份」需求的挑战。 对于MEGA来说,风阻、超充等技术并不是50万以上用户的考察重点,这些技术本身是保证MEGA在50万以上的区间段具备竞争资格的基础功能保障。 MEGA的基础销量会来源于埃尔法、别克世纪和极氪009。但MEGA真正的成功需要大量分食掉同价位段SUV的销量,甚至包括自家的理想L9。 从市场表象来看,MEGA的成功需要质疑X5L,理解X5L,成为X5L,超越X5L。 MEGA的最大体验优势来源于水滴型MPV的车身形式本身,其在这个细分市场多元化通吃的最大挑战也来自车身形式本身。 50万以上第一其实是非常难的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7

    「应该怎么宣传MEGA」 核心纲领:「曼德拉效应」塑造「思想钢印」 实现路径:「产品传播」+ 「品牌传播」同时发力 一、MPV产品是高级的 基于「造型」、「续航里程」和 「内空」的不可能三角,我们发现MEGA在后两者的极致追求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类MPV」的壳子 在过去一百多年所形成的惯性认知里,无论「类MPV」采用什么样的比例优化形面和细节优化,总是无法摆脱不高级的形象。因为开MPV的确实司机居多,MPV本身的三维结构比例确实更像面包车。 豪华本身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浪费。比如长前后悬、比如长L113 基于此,在传播段需要借外物塑造MEGA的高级感,既然大家对于这种形态的汽车的认知已经形成,就需要通过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塑造高级感。比如说高铁所能联想到的商务舱,比如空客A380所能联想到的头等舱。 另一方面,作为旗舰产品,除了家之外同样要兼顾其他需求,比如商务。 因为家庭需求本身的向往感不够,也无法支撑太多溢价。 所以MEGA需要跟传统的商务和高级感的标杆做功能上的强对标。下到78S,上到宾利劳斯都要成为MEGA在传播段的强对标对象,并通过极致的空间和功能实现对于传统审美高级比例的碾压。实现对于车型形态的终极突破。 另一方面,紧抓男性决策群体。因为50万以上的汽车产品,绝大多数决策群体都是男性。塑造男性群体的终点是MPV等类似的引导策略 二、开创者的品牌形象增益 试想一下: 丰田造一款MPV,得到的评论会是:老旧势力,不过尔尔 特斯拉造一款MPV,得到的评论可能是:天不生,万古如长夜 特斯拉的品牌本身就像一个放大镜,在当下的市场极大的放大了特斯拉产品本身的向往感,并带来了强势的销量助力,这就是开创者品牌形象的增益。 无论是产品课堂,还是周复一周,月复一月的榜单传播,他们都希望能够复制或者部分复制特斯拉当前的品牌影响力,并在后期成为MEGA以及后续其他车型「向往感放大镜」。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8
    02-12

    如何避免「奥迪式」螺旋下坠,宝马「Neue Klasse」的挑战 1.宝马中型车型谱和市场表现现状 以当前3系所在的中型车市场的型谱来看: -基于CLAR平台,在两套轴距基础上衍生油、混、纯电的所有车型。 -但至少在中国汽车,当前的型谱不算健康。 -纯油的3系受到电动化、智能化和中国品牌的冲击,TP持续下探,盈利能力在持续下降。 -纯电的i3由于缺乏竞争力,在bom高于油车的基础上以更低的价格倾销换量。 -从车系交付来看,3系和4系整体局面都不算乐观。宝马这两年在中国市场的真正成功来源于X5L的定义。 2.型谱重塑和产品重心转移 -25年后,整个3系型谱的重心会从油车转向电车。 -型谱重心转移意味着销量来源的转移 -全新3系尺寸的纯电产品将基于Neue Klasse打造成为车系型谱的重心。 -油和混三四系将基于老的CLAR持续迭代,维持产品竞争力 -在CLAR平台车型竞争力长期下降的趋势下,Neue Klasse是承接老的油车销量,实现公司新老过度的关键。 -25年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市场到顶的背景下,宝马包括奔驰能不能保持200万以上的年销量,70万以上的国内市场销量,都非常具有挑战,Neue Klasse是关键 - BBA里的A已经肉眼可见的螺旋下坠,宝马和奔驰要做的就是不重蹈覆 -最终的结果取决于Neue Klasse和中国品牌的25终极之战 -作为全球市场的基石以及电动车重心的中国市场 -BBA豪华品牌失守中国市场意味着一夜回到2000年前

    「警惕汽车行业过渡内卷后的外资抄底」 「世界仍是分裂的」 - 大的前提是,世界仍然是分裂趋势下的。全球7000万的市场,中国品牌真正的可达市场是中国的2000万辆以及可渗透的部分非发达国家市场。如图1。 - 真正具有足够消费力的市场欧洲、美国、日本等市场,由于贸易风险等等原因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是不可达的 - 当前中国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但是一堵无形的墙把他们框定在了一个斗兽场里 「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总额可能是在下降的」 -由于电动化等剧烈竞争,虽然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但其实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剩下的所有企业的利润都在飞速下降,甚至进入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区间。 - 也正是由于一些企业由于距离竞争进入到了不健康的区间,才发生了一些被抄底的事情。比如15亿欧元就可以收购零跑15%的股份,50亿人民币就可以收购小鹏5%的股份。对于Stellantis和大众来说,这只是他们一两个月的利润。 - 仅从产品而论,小鹏和零跑远比这个值钱,他们的产品在那些不可达市场其实有十足的竞争力。只不过只能局限在竞争惨烈的「斗兽场」一时失血,不得不接受这笔生意。 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中国汽车品牌成长,但可达市场的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他们被抄底的可能。所以还是要正确看待当下无休止的零毛利竞争。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69
    02-08

    为什么理想的魔毯悬架相比奔驰的魔毯悬架并不能称为魔毯悬架? 其核心在于悬架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运动」。理想的魔毯是被动,奔驰的魔毯是主动。 在理想的官方物料中,理想通过7个传感器实现魔毯功能,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其功效: -1个IMU:六轴陀螺仪,通常与GPS作为黄金搭档作为ad系统中的主定位。所有具备驾驶辅助功能车型的标配。在魔毯中兼顾魔毯使用 -2个前轴加速度传感器,但在三位坐标内是有三个方向,所以G9的那套双腔是配了3个前轴加速度传感器 -4个高度传感器,为了空气弹簧的高度调整,四个车轮各一个,是空气弹簧车型标配。 整体来看,理想魔毯的是基于底盘传感器对于车辆的监控,基于路面输入通过调整悬架的阻尼做「被动应对」。因为是单腔空簧,所以不能做瞬态刚度调节。 而奔驰的魔毯是介入感知系统,通过摄像头做「主动预判」,调整悬架参数。诚然理想也有视觉感知但是如果融入了魔毯为什么官方物料避而不谈。 车辆工程,硬件决定理论上限,调校决定实际体验。从硬件角度来看,理想全系硬件标准低于小鹏G9和蔚来ES8,这是因为双腔空气弹簧相比单腔空簧预备瞬态的刚度调节,而cdc只能调节阻尼。这意味着G9和ES8可以瞬态调节刚度和阻尼,而理想L系列只能调节阻尼。 技术角度,要明辨「工程概念」和「营销概念」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1

    「锐歌的产品力有新势力可学之处吗?」 最近开了三天凯迪拉克锐歌,进一步丰富了一下对于美系车的认知: △ 简单的结论,像底盘、NVH可以说是这个价位段数一数二的产品素质了。 △ 底盘是强于魔毯的。 从开发背景上来看,通用作为底特律三大里最「世俗化」的一家公司,其产品一直不同区域地区市场兼容性更强的。 从产品风格上来说,锐歌的产品风格是比较「慵懒」,除了外造型设计之外,都不够show off: - 比如说整个底盘的表现,锐歌最喜欢的就是底盘和驾驶感。在现在以理想为代表的产品传播逻辑下,已经给大家造成了没有空簧+CDC的底盘可能都没法开的错觉。虽然锐歌既没有空簧也没有CDC,但实际开下来,比魔毯体验更好。锐歌底盘这种慵懒实际上是一种收放自如的体验,在保证了大冲击柔和的触感的同时,也能低频起伏路面做到一阶车体动作的韧劲,遇到路面的冲击输入更像是一种搓过去的感觉,细腻的化解了地面的输入。像硬件基础更高的魔毯就没有做到这两者兼得,尤其是一阶车体的动作不够从容。我们说食材重要,但炒菜的功力同样重要。在匹配上这个级别几乎是最好的NVH表现,锐歌是天生的适合在美国的洲际公路上长途通行,面对老旧基建所带来的薛定谔的道路质量,也同样适合于国内的“多元化”的道路状况,足够安逸。 -再看内装的风格,同样是不够show off。尤其是相比新势力的产品,冲击感不够强烈。或者说不够「直给」,大曲面屏本身工艺要求、屏幕性能本身是高标准的,但尺寸上又没有显得那么「大气」。内饰整体的用料很不错,但设计本身不算特别“跳脱”和“新颖”。空间表现不错,但依然为了高级的比例牺牲了一些X方向的内空。换个角度来说,豪华本身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AKG的音响表现不错。 - 动力总成也体现了整体「慵懒」的风格,整套动力系统的响应风格很喜欢,不追求绝对的加速度,但是线性,从容,不急不躁。能耗水平一般,毕竟车型也到了2.5吨,但好在标配95.7度大电池,所以日常城区通勤还是可以450km以上,足够用。 -智能化的功能在经历了体验上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语音的响应速度不错,整体满足可用的需求,但适配的百度地图还是“不够聪明”,车机系统在交互逻辑上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Super Cruise的表现没有太多惊喜,但是够用,尤其是在长途出行时能够保证轻松的驾驶体验。 从产品开发逻辑上,能够大概看明白锐歌的思路: 即基于通用自身的技术深度和广度,有自己的产品坚持,不做彻底颠覆,打造一款具备传统豪华美国车风格的新时代产品,特点非常鲜明,三电平台、底盘、NVH、舒适性配置都代表了当前底特律三大的顶尖水平,车机车控具备可用度,但距离一些新势力还是有所差距,有产品创新点,当相比新势力翻天覆地的程度还不够,所以在市场端不够吸睛,销售端疲软。 总体看下来,锐歌在政策调整前的市场表现完全可以理解。产品优缺点明显,同时由于极度内卷的环境,锐歌的配置、功能和设计都不够show off也不足够吸睛,虽然有些体验不错,但是在「纸面性价比」上就先输一头。显得没有竞争力。但在价格调整后到36-40的区间后,这个问题其实解决了一部分。 但产品本身,依然有很多可以研究和思考的地方,也有可以值得学习和借鉴地方。从用户端来看,生物多样性让生态环境的发展更加良性可持续。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4

    「理想如果25年销量160万台意味着什么」 20-30万价格段是核心,取决于理想在这个价格段能不能强势超过比亚迪 对于理想的型谱的前提: -全面覆盖20-30万区间价格段。因为从市场体量来上来看,22年20-30区间段市场容量为300万,30万以上为300万。仅仅依靠30万以上价格区间段实现160万的销量没有任何可能。 -在一些细分市场,如果家庭市场SUV进一步对轿车的市场份额分食,才能实现理想产品优势对于市场份额的转化 20万以上价格区间段的趋势,如图1: -从20-22年这三年间,市场总量在2000万上下徘徊,20万以上的销量从515万增长到了613万,如果算上23年上半年,平均每年增长2%的市场份额。是比较强势的增量市场 -换个角度来看,市场总量增长机会很小,当下国内20万以下市场总量在减小,20万以上市场总量在增加。 20万以上价格区间段的市场份额,如图2: - 市场份额前5为奔驰11.82%,年销量74.8万台、宝马11.71%,年销量为74.1万台、大众9.82%,年销量为62.2万台、奥迪为8.61%,年销量为54.5万台、丰田7.72%,年销量为48.9万台。 以相对乐观的预期假设,25年20万以上市场容量增长为800万台,160万台的销量目标意味着20%的市场份额,几乎相当于当前市占率第一名的两倍。 在国内市场还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品牌做到过20万以上市场20%的市场份额。 但我们从市场份额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理想能够实现160万台,就意味着比亚迪和理想在20-30区间段的正面开战: - 比亚迪在20万以上市场的市占率在从20年的0.95%增长到了23年上半年的7.07%,-- 高于理想的0.65%到4.51% 客观来看,理想160万的年销量目标非常困难,但趋势来看,无论市场份额给到谁,二线豪华和合资品牌持续让出20万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大势所趋。 至于理想和比亚迪和正面交锋,等着看好戏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5

    简单概括ET5和EL7这次ENCAP取得的成绩:ET5拿到了几乎是ENCAP「有史以来最好的乘员舱保护成绩」,EL7仅次于最好,ET5和EL7同时也拿到了不错的儿童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功能成绩。如图1。这成绩其实是对于蔚来整车工程能力的重新定义。 作为新势力如何真正的挑战BBA并且最终战胜BBA,最好的方式就是到BBA的大本营用他们大本营的标准拿一个超过他们的成绩。先从「工程的技术端」和「用户的体验端」开始,在逐步拓展到市场份额。 要了解ENCAP得分的份量,先要了解ENCAP规则本身,ENCAP过去两次标准升级分别在20年和23年,每次升级都意味着场景更丰富,罚分更严苛,举个简单的例子20版口算题错一题扣半分,23版口算题错一道扣1分,同样的水平放到23年分数就会更低: -23年版ENCAP成绩基于新规则,前端碰撞得分要求提高,侧面的柱碰远端保护成为必测。主动安全则新增了几十项安全场景测试。 -20年版ENCAP则相比前版增加了侧面碰撞、正面碰撞测试时换装了新的移动障碍物和更先进的“THOR ”中型假人。这就导致了20年几乎很少有车型拿到乘员舱90%以上的分数,而19年拿到95%的分数甚至都排不上号。如图2图3。 ET5这次乘员舱96%的分数,放到标准更低的20版评分中,也只有Model Y和Ioniq 6比ET5高,如图4。EQS、EQE、i4以及C class这样的BBA的最新产品都在榜单后面甚至是看不到的地方。 而在中国市场所需要面对的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合资品牌的车型在欧洲和中国市场往往会调整一些配置,比如说远端气囊的简配,这些都会对碰撞测试的成绩做出贡献。这也就意味着,BBA在ENCAP和ET5的差距,放到中国市场这样的差距会更大。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7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8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0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1

    「浅析轮胎滚阻和能耗与性能的关系」 1. 滚阻与能耗: 轮胎滚阻是个系数 滚阻越低,其实就是轮胎这个相对于地面的橡胶体越硬,理想状态如果是个钢球,那么滚阻就会非常小。 滚阻与胎压与温度和干湿都强相关,与胎压弱相关 - 通常胎温从25℃-0摄氏度,滚阻会提升20%左右,CLTC的差异会超过50km。所以冬季续航下降除了三电的影响之外,轮胎滚阻也是关键因素 - 而当雨水附着在轮胎和地面,会让胎面离开地面接触时,产生吸附力,同时雨水也会使得轮胎「相对变软」,从而提升滚阻,大幅影响续航。 - 胎压自然也影响轮胎的“软硬”从而影响滚阻,但基于标准胎压的变化,影响非常有限。 2. 滚阻与性能 正是因为轮胎越硬滚阻越低,所以轮胎的滚阻下降对抓地力和舒适性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 - 我们看到很多大马力电动车跑不出赛道圈速的原因就是穿了一双滑板鞋 - 滚阻过低,由于结构和胎面都会变硬,也会一定程度影响二阶和冲击的舒适性 所以像很多性能电车,model X用的就是滚阻接近8的PS EV。豪华就是浪费,但也带来了操控和舒适性的收益。 从滚阻的案例能看到一个基本原理,就是造车的过程中,其实没有「既要又要」的道理,因为有物理学的边界是底线。当绝大多数用户对于续航过度关注的时候,就势必会牺牲一些其他的性能,使得制造商去进一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不要说制造商不给你高性能轮胎的选项,是绝大多数时候用户自己就根本不会选。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9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99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0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0
    01-3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1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2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2
    01-28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3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3
    其实能耗比mega好,技术剖析能耗测试图1其实能耗比mega好,技术剖析能耗测试图1
    其实能耗比mega好,技术剖析能耗测试图2其实能耗比mega好,技术剖析能耗测试图2
    「蔚来上榜,23年成交价50万以上榜单」图1「蔚来上榜,23年成交价50万以上榜单」图1
    「23年30万以上成交价品牌销量榜单」图1「23年30万以上成交价品牌销量榜单」图1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5
    「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1「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1
    「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2「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2
    「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3「理想L7和问界M7跟冠道比一点不丢人」图3
    极氪007的尺寸洁癖和宝马i5违背祖训图1极氪007的尺寸洁癖和宝马i5违背祖训图1
    极氪007的尺寸洁癖和宝马i5违背祖训图2极氪007的尺寸洁癖和宝马i5违背祖训图2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6
    model3是乔丹,那p7就是科比图1model3是乔丹,那p7就是科比图1
    「近四年MPV车型销量走势」 MPV近几年的两大趋势视频1「近四年MPV车型销量走势」 MPV近几年的两大趋势视频1
    01-1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视频57
    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走势视频1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走势视频1
    01-13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4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4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5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5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6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6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7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7
    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8圣安东尼奥小石匠图108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