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关税飙升、电池回收,反补贴调查,中国电动汽车出海遭遇“巨浪”

    毒舌财经头像毒舌财经头像
    毒舌财经05-15

    每一个伟大的东西的诞生注定都是不平凡的,对中国电动汽车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几年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很猛,但也让人很眼红,为了遏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些国家甚至不惜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违反世贸组织的手段来加以限制,欧美现在已经三管齐下。

    美国将大幅提升中国电动汽车关税。

    根据美国政府的计划,5月14日开始,拜登政府将宣布对中国新能源等关键产品征收目前两倍、三倍甚至四倍的关税。

    经此调整之后,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到美国的关税将从目前的27.5%跃升至102.5%。

    除了美国政府之外,欧盟也早早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启反补贴调查。

    在2023年9月份,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首次披露,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到2023年10月份,在冯德莱恩的亲自授权下,欧盟正式启动对中国产电动汽车企业的反补贴调查。

    然而让欧盟感到失望的是,在他们调查的过程当中,他们并没有获取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表明中国电动汽车存在补贴。

    对此欧盟就恼羞成怒,认为中国企业不配合,并对中国三家企业发出了警告。

    欧盟委员会已警告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3家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称它们没有为其反补贴调查提供足够的资讯。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欧盟前往中国调查的过程当中,不论是比亚迪上汽集团还是吉利集团,大家都非常配合他们。

    根据上汽集团的回应,上汽集团已经按照WTO和EU规则,提供了所有与反补贴调查相关的必要信息。

    为什么欧盟的调查组还说这些企业不配合呢?原来是他们想要获取这些企业一些核心商业机密,比如电池配方。

    这完全是就无稽之谈了,补贴跟技术有什么关系呢?类似电子配方,这是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要是随便透露给欧盟,那岂不是会损害企业的核心利益?换做中国去调查欧盟车企,他们会提供这种核心的机密吗?肯定不会。

    除了反补贴调查之外,欧盟还计划推出一个杀手锏:中国生产的汽车电池必须运回中国。

    电动汽车的电池问题一直引起全球的关注,对于环保要求非常高的欧盟来说,他们一直非常注重电池的污染防范问题。

    在2023年6月份,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定只有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的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并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模式,自行解决电池回收问题。

    到今年5月份,欧盟进一步提升标准,并从电池的设计、制造、应用、回收进行了更加细化的规定。

    按照新规,电池制造商必须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回收利用,确保电池易于拆卸、回收和再利用,同时电池制造商必须负责电池的回收处理。

    另外要求电动车供应商必须在电车报废之后连同电池制造商一起把报废的电池运回生产国进行处理,不能留在欧盟。

    欧美短期内频繁的出台这些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限制措施,对中国电动汽车来说可以说是招招致命。

    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关税等一些措施,将会导致中国汽车出口到欧美的价格迅速上升。

    按照美国关税的标准,如果最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达到100%以上,那中国电动汽车的成本一下就会迅速提升,到时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就会下降。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各种门槛,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到欧美市场的成本会迅速增加。

    比如电动汽车报废之后要运回生产国,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量,既要负责拆卸,还要负责回收,还要运回本国进行处理,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后期成本。

    如果这些措施全部落实到位,那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美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

    由此可见,为了限制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欧美真是煞费苦心,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保护他们在传统燃油车上面的优势。

    一直以来全球的汽车产业主导权都掌握在欧美日韩等一些国家的手中,在传统燃油车,他们拥有绝对的核心技术,而且拥有产量优势,能够将汽车出口到全球各地,汽车也成为拉动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产业。

    然而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全球的汽车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中国在电动汽车行业拥有绝对的优势,从技术、核心零部件、智能化,再到产业链、人才储备方面都处于全球前列,而且这种优势正进一步扩大跟欧美的差距。

    另一面在中国电动汽车带动之下中国汽车出口迅猛增长,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更是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而且中国电动汽车凭借着优越的性能以及较好的性价比深受欧美一些消费者的欢迎,有个别车型在很多国家都做到了销冠。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势头,欧盟是很头疼的,单靠汽车产业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应对,所以他们只能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来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欧美这些措施的出台最终会导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面对两个艰难的抉择。

    第1个是减少对欧美的出口,毕竟在价格成本各方面上升之后,出口就没有太大优势了。

    第二个是有可能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将核心产业链核心生产基地转移到欧美当地,从而继续巩固他们在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

    但不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最终都是不可能达成的,相反这些非常规的限制手段只会破坏全球的汽车产业,也不利于欧美自身汽车产业的发展。

    毕竟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之外,技术创新和产业链优势才是中国电动汽车真正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也是依赖于中国特殊的环境而产生的。

    正如一位北欧企业家在访问比亚迪时所说的那样:“在欧洲很多人觉得比亚迪便宜是因为政府支持太多了,所以我们无法与之竞争,但真正的原因是创新和技术,以及专注于让电池变得更小更便宜”

    如果欧美不正视中国汽车的真正优势所在,而是吹毛求疵,这样非但不会限制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只会让中国际的产业越来越强大。

    比如针对欧盟电池回收的问题,我相信中国企业会下大力气去打造电池回收产业链,并进一步加大对电池的研发力度,从而生产出更加安全更加环保的电池以应对各种限制。

    从长期来说,这种限制未必见得是一种坏事,反而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电动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动力。

    就像当年欧美限制中国太阳能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征收高昂的关税,或者直接禁止进口就可以限制中国光伏太阳能的发展。

    然而中国光伏太阳能却持续创新,并打造起了完善的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却越来越高。

    而中国很多产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中国的企业完全是基于市场的竞争去做的改变,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很多,政策的支持或许能够短期帮助企业成长,但从长期来说,持续处于全球前列的技术创新以及优越的产业链才是中国电动汽车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