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事实证明,公共充电桩数量其实并不能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

    智电汽车头像智电汽车头像
    智电汽车2023-09-12

    文/土木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前几年,续航焦虑、补能焦虑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不过后来通过堆电池、建设充电桩开始慢慢改善。

    如今充电桩数量的增长依然高效,中国充电联盟11日发布8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其中,8月比7月公共充电桩增加6.1万台,8月同比增长39.9%。

    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似乎不够看了,2023年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43.4万辆和537.4万辆,虽然同比增长明显,但市场占有率达也还只有29.5%,也就是说燃油车依然是绝对的大头。

    原因无外乎,新能源汽车的体验仍然是赶不上燃油车,就比如充电桩数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依然存在局部时间、空间上的供需错配,影响体验。

    在空间分布上,新能源车越多、渗透率越高的地方,公共充电桩也越多,但分布不成比例。新能源车保有量全国最高的广东省,有近 200 万辆新能源车,占全国新能源车的 12%,其公共充电桩则达到 38.3 万台,占全国 17%,是二至四名的总和;河南与福建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相当,但前者新能源车保有量是后者的 2.4 倍。

    另一个短期难解的问题是时间上的供需错配。在中国的 220 多万台公共充电桩中,只有约 2.9 万台分布在高速沿线,这与总用量趋势大致一致。但一到节假日,高速充电需求猛增,春节和十一黄金周时,服务区的充电长龙已成为近年 “例行节目”。高速服务区又不可能为了一年短暂几天的峰值需求大规模建桩。这部分的供需矛盾,需待未来超充普及,大幅提升单车充电速度后才可缓解。

    还有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沉没成本问题,这是基于两个现实,一是电池的寿命,二是电车的更新换代。电池是有寿命的,即循环次数,同时循环一定次数后,最大电量也会消减,和我们的手机一样,因此使用时间越长续航也就越短,电池最为电车成本最高的一项组件。要不电池技术颠覆性突破,要不电车商业模式改变(车电分离),否则这个问题始终无法改变。

    电车目前还是处在快速发展期,基本都是1-2年一换代,各种相关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电池换了、电控换了、电机换了、车机换了等等都会影响一辆车的综合体验,这是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的竞争。因此,针对之前提到的车电分离,目前也是个不太现实的方案,毕竟刨去电池不谈,只要是车机芯片升级了或者电控换代了,那买旧款就没有意义了,毕竟电车现状很多都是升级不涨价的。

    当前,从同比增长角度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由BEV、PHEV增长并列,转向由PHEV车型推动增长的单箭头。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插混车型增幅已经达到纯电车型的3倍。

    一套好的插电混动系统是由好的发动机、变速箱加好的电池三部分组成。其中起主导地位正是燃油车时代“三大件”之二的发动机、变速箱,因为凭借它们就算没有很好的充电条件,也能获得不错的体验。

    写在最后:

    必须承认,大力建设公共充电桩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新能源汽车的体验不是只靠堆充电桩数量就能够提升的,还需要在充电桩分布合理性、充电效率、安全等多个方面共同优化进步,想要达到完全替代燃油车的水平,任重而道远。

    次阅读
    46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