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全网唯一R32 GTR玩车日志-第九章

    04-29发布于:日产GT-R车友圈

    车送去到日本师傅那以后,他立刻发现了一个问题。机油透气壶接的根本不对,既没有接回进气,也没开口让压力流出。之前第二章也提到过,RB26除了气门室盖后面两个点,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曲轴箱通风口。所以这个机油透气壶的存在直接给曲轴箱上了个加压装置,大量的机油透过涡轮油封直接进入进气被燃烧,也就是第一次涡轮废掉的原因。第二次换了滚珠轴承的涡轮,油路有限制器,机油并不能从这里出来,而是通过6号缸的一个松动的气门油封被压进发动机内燃烧造成的问题。原本给我改车的那人犯了一个如此低级的错误,而我却没有发现,甚至在我朋友问我的时候也没多想。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也没必要纠结之前的事情了,还是看看未来吧。

    这不是一进一出,是两个进


    既然已经决定重组发动机,选零件就很重要。既然要选零件,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就很重要。每个人做一台引擎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取向,但是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便宜;性能;可靠性三者不能互相兼容,只能取其二。对我来说,真理三角的便宜一角已经没了,所以就剩性能和可靠这两条。


    性能上我不要求马力和扭矩到达任何数字,但是不要求不代表不尽力去追求,我只是没给自己定目标,最后达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去刻意推这个发动机的极限。可靠性上我要能他足够承受一个普通的赛道日,能够跑15分钟一节不需要担心。在改装件的选择上,能够使用REINIK产品的我都会尽量选择。REINIK全称是Racing & Rally Engineering Division Incorporated Nissan Kohki。就是日产旗下的一个叫做日产工机的子公司的赛用引擎部门。这个部门原来是负责打造日产赛车发动机的,其中就包含了A组R32 GTR赛车的发动机,它如今已经不在了,但是原班人马独立变成一个改装品牌出来改名叫REIMAX,连logo的配色都没变,改件也复刻了A组赛车。剩下的件则是不挑剔品牌,只要是可靠的东西就可以用。

    1990 JTC总冠军Calsonic R32,前唇侧面的Reinik涂装,几乎每台A组32赛车都有这个标准涂装

    JTC #11 BP R32的发动机仓,引擎上面也有Reinik的贴纸


    因为马力的数字要到最后才知道,所以我们先说可靠性。早在第二章里面我就写过了RB26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逐一解决的,首先说机油供应:原厂RB26机油泵可能会碎;原厂供到缸盖的机油太多;在缸盖里面的机油被凸轮轴甩成空泡更下不去还被PCV系统循环到进气中。所以我首先选择了REINIK的81mm机油泵来确保它不碎;然后在去往缸盖的机油油路里面增加了1.5mm的Tomei塞子来减少油量;凸轮轴外侧安装了REINIK的挡板防止机油被打成空泡;同时油底壳里面安装了REINIK的挡板防止大的侧向G力情况下抽不到机油;使用了APEXi的87-1.2金属缸垫,缸盖进行了磨平。


    机油问题解决以后是缸盖里面的性能改装件,主要提升进排气顺畅度。首先采用了REINIK的A组赛车凸轮轴,数据选的是照顾低扭和线性的保守版本。进气侧264° 10mm升程,排气侧272° 10.4mm升程,尽量顺畅的去吹涡轮。配合凸轮轴的当然还有REINIK的凸轮轴皮带轮。然后为了配合这个暴躁很多的凸轮轴,也选择了Tomei气门弹簧,Tomei垫片,Supertech lifter,CNC重新车了缸头的气门座。本次重组的罪魁祸首之一气门导管换成了铜质,还有新的原厂气门油封。涡轮采用的二代Garrett GTX2867R,RB26原厂位能塞得下的最大双涡轮。


    缸盖完事了就是缸体。这里面名词太多就懒得翻译了,首先是超声波检查,对一条缸体水道进行了修改;然后缸体表面磨平;装上了模拟缸头打上扭矩以后打磨气缸内壁;曲轴检查打磨;所有表面都进行了WPC表面处理;活塞选择了锻造Mahle活塞;连杆选择了Molnar锻造连杆;全部6+12个Nismo F112赛用瓦;


    其他周边的东西还包含了:全发动机大修包,包括所有软硬管线胶圈;ID1000喷油嘴;复产的全新发动机大线;N1赛车排气头端(涡轮前);Nismo鸡脚/变速箱脚;Greddy PE-TR中尾段排气;整个发动机气门室盖翻新按照车漆做珍珠黑色;同时罪魁祸首机油透气壶拿去改掉。


    拆干净的机舱

    缸体

    缸盖

    等待组装

    上面提到的各种件

    测量bearing clearance

    测量bearing clearance

    GTX2867R GEN 2

    照着车漆做的气门室盖

    Reinik 81mm机油泵的齿轮

    加了机油挡板的气门室盖

    Reinik凸轮轴皮带轮

    基本组装完毕

    装车的第一张图


    其实这么组一个发动机,在一些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当时A组赛车了,毕竟30年来没改动的零件都用了A组的数据。30年来随着技术提升所改进的零件都用了现代的。整个组装过程十分顺利,但是装车的时间还是延后了一个月,感谢美国海关把我的一堆零件卡了两周整。2月初拿到车以后开始了我的磨合期之旅,1000公里的磨合期,因为行车电脑里面只有一个base map,日本师傅不让我超3500转也不让我涡轮正压。而R32因为尺比短,在高速上3500转只能开到72mph/115kph,涡轮不能正压的情况下加速也慢到会几乎阻塞交通,属实是塞车而不是赛车了。我花了一周上班代步+周末到处跑成功的开到了1000km,然后约了马力机的时间和tuner开始写程序。本来以为一次就够了,但是花了大约5个小时把不同工况下的所有map都扫了一遍以后发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AEM的涡控不能正常控制涡轮起压,这个是软件问题,很快解决了。第二个就相对麻烦,就是解决涡控起压问题以后,我们提高增压到1.2bar,然后发现汽油压力在高转高增压的时候难以维持,在我的日志第五章里面提到我之前换过一个255L/Hr的汽油泵,其实是够大的,经过检查发现可能是因为线路老化,电压在高转无法维持12伏。这一次马力机拉完,我们只能把车留在涡轮废气阀标定的增压值上,也就是0.8bar/11.6PSI,车子在这时候是460全轮轮上马力(四驱模式)。


    磨合期间找地方跑,还去了码头


    虽然过程和结果都不是很完美,但是一个2.6的排量在0.8bar的情况下获得了460的四轮轮上马力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发动机高效的可怕。接下来我们要着手解决问题,首先是供油,255L/hr的油泵固然是够的,但是发动机本身的动力和对应需要的油量超过我们的估算了(原本估算1.3 bar大概500,结果现在0.8就460了)。所以决定换DW450油泵,450L/hr,同时避开原厂电源线,从电瓶加一个继电器然后取电,更大的油泵也是一个安全备份,万一有任何原因导致涡控出问题,增压值超过预定值,行车电脑是可以去补偿喷油的(我喷油嘴够大),这时候油泵只要供油够,发动机就只会输出超出寻常的马力,而不是空燃比过lean直接爆炸(我这个发动机硬件可以扛800+)。同时因为看到了这个发动机的潜力,我们决定增加一个AEM的控制开关,可以选择4个不同的map:1. 废气阀压力0.8bar/11.6psi。2. 1.0 bar/14.5psi增压。3. 1.2bar/17.4psi增压。4. 1.4bar/20.3psi增压。因为对加州的汽油毫无信心的原因所以不打算超过1.4bar。


    等了一周左右油泵到了,又到了拉马力机tune车的时间。这一次没有再遇到什么大问题,中途遇到了一次高转缺火的情况,换了6个Nismo赛用火花塞(这玩意真贵40刀一个)解决。最终结果是:

    Map 1: 0.8bar/11.6psi 460WHP

    Map 2: 1 bar/14.5psi 483WHP

    Map3: 1.2bar/17.4psi 511WHP

    Map4: 1.4bar/20.3psi 557WHP


    全都是加州91号汽油获得的数据,我在用Map4的时候会比较小心,只去加好油站的油或者混一部分100号汽油。


    可以看到动力输出的曲线非常非常的线性,这个曲线真的很像一个大排量的自吸机器,甚至比本身就相对线性的原厂曲线还要更加平衡。这样的动力输出方式给这台车带来了非常神奇的驾驶感受,几乎感受不到的涡轮迟滞,转速越高马力越大的体感不是一个现代小涡轮车能够提供的,毕竟大部分新车高转动力早就掉的不知道哪里去了。尤其是6000转往上的这一段,数据很符合高转特色的A组凸轮轴进入了最高效的工作区间,发动机的声音由尖锐响亮顺便变成了充满了攻击性的野蛮吼叫,真的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我之前一直在开100多马力的Miata,最多就是350Z,虽然有一个加速极快的电车,但500+马力的油车还是第一次开,尤其还是一个动力输出方式如此完美的,这种感觉的确是令人欲罢不能。


    Dyno tune第二次

    最终数据


    这台车至此就算基本完成了,剩下还需要做的就是多开开他,带朋友家人体验体验,然后找个赛道日去体验一下马力全开的感觉。不过在此之前,需要把原厂的打孔刹车盘换成划线的防止开裂,然后把刹车皮也换成耐高温的。我报名了今年5月的赛道日,下一章应该就不会这么多硬核信息了,会写写这一堆改装以后的驾驶体验。毕竟我在自己写的第三章里面狠狠的吐槽了他的赛道驾驶体验,来看看这么多改装下来,达成了我心中的“哥斯拉”的32,到底在极限上开起来怎么样。


    作者提到的车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