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醉井观商头像醉井观商头像

    醉井观商

    简介:商业人物、模式、行业、点评,商机等,醉眼视角,以小观大

    16万粉丝0关注163万获赞关注
    醉井观商图1醉井观商图1
    前天 09:04

    家里突然负债失信,在外国留学读了一半家里没钱了,他们要怎么办?我来讲个真实发生的事! 一女生,颜值7分(10分满分,4分及格),2019年出国,家里2021年出现重大危机,濒临破产,武汉人。此女学校学费一年25-30w人民币,高二出的国。 在英国上高中期间她认识了不少家里a9甚至a10的子弟跟千金。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是赛马,高尔夫,德州扑克,夜店,游艇。 2021年,得知自己家里不行了之后,开始做一些攒局的生意,办本科入学新生party,以及学期结束/考试结束之后的游艇party。当地夜店/ktv老板看她是常客,也会给她一些回扣。再后来直接做起了有偿夜店订卡、演唱会/球赛门票代抢、音乐节卡座代订等业务。此时她还没有向身边的同学透露她家里的事情,还维持着以前的消费水平。大家也没意识到她家里破产了。 2022年年中,陆续有同大学的男生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平台上遇到了她,到了年尾她甚至出现在了当地的华人开的灰色按摩店。工作期间,结识了某东南亚一个平台的二把手。这些人平时会组一些德州局跟车友局,但苦于女车主太少,需要包装一些女学生跟他们在一个圈子玩以彰显自己实力。于是这人的第三个人设,某某大哥的女人。 抱上大腿之后,她的住址从学校旁边的不到10平米的简陋地下室搬去了一位大哥空置的市区大平层落地窗江景房。并建立了一个针对当地华人跟留学生的二手/转租交易平台,从中抽取佣金。 在2023年,此人逐渐活跃在当地各种不同大哥的德州局,并且开始到处旅游,基本每个月都去(她2021年家里出问题之后就没有出国旅游了,以往每年都出国旅游,包括欧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去的地方从土耳其希腊这种,逐渐变成高雪韦尔、采尔马特,再变成迪拜/大溪地/复活节岛;2023年还陪一个大姐去了met gala。 2023年8月,此人在武汉买房。随后长居武汉,学校那边的事就找人打卡,考试找代考。自己基本不去上课,偶尔一两个月飞回去一趟也是见一下大哥。 2024年,此人因为用AI写论文被学校抓包学术不端被退学了,没办法拿到毕业证,只能拿一个diploma回去。最近在花钱做申诉(希望她能成功)但无论如何她靠自己在国内二线城市买了房买了车,有了启动资金,有一定创业资源。只要不去应聘,回国改个名字或者出生日期,依然可以说自己是海龟+年轻有为+高素质人才了。大家觉得如何呢?

    醉井观商图2醉井观商图2
    4天前
    醉井观商图3醉井观商图3
    6天前

    你们根本就不知道比亚迪五代dm的真正可怕之处。 是46.06%的最高量产发动机热效率吗?不是! 是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只卖9.98w吗?还不是! 那真正可怕之处是什么?2021年7月,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发了一份规划,内容是2021-2035内燃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份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一代汽油机,热效率达到45%-47%,整车油耗降低到百公里4L;到2030年,新一代汽油机,热效率达到50%-52%,整车油耗降低到百公里3.2L。 我们再回过头看比亚迪五代dm,热效率46.06%,整车油耗降低到百公里2.9L。在2024年,热效率已经达到了2025年的规划目标,整车油耗已经达到了2030年的规划目标。 而在柴油机领域,规划提出,2025年,柴油机热效率达到50%-55%。2024年的潍柴动力新一代柴油机,热效率已经达到了53%,提前一年完成了规划。 所以看到比亚迪五代dm的真正可怕之处了吗?就是以比亚迪、潍柴动力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制定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完成的能力。这个能力,恰恰就是当年钱学森建议跳过内燃机驱动汽车,直接发展电动机驱动汽车所展现的。在这种能力的驱动下,比亚迪五代dm,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六代、七代都已经在路上了。 按照内燃机协会的规划,到2035年,汽油机的热效率将达到恐怖的55%-57%。想想那个时候,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一箱油能跑多远?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只有一次次跳票: 丰田2012年就吹2020年普及全固态电池,到了2024还不见踪影; 奔驰、宝马2020年就吹2030年全面电动化转型,到了2023年,宣布放缓转型; 特斯拉2010年就吹2020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到了2024年城区智能驾驶都搞不明白; 苹果2014年就吹2024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到了2024年造车团队都解散了。 一边是一次次完成目标,另一边是一次次跳票,两边的差距只可能越来越大。中国工业的强大,会让每一个对手绝望!

    醉井观商图4醉井观商图4
    7天前
    醉井观商图5醉井观商图5
    8天前
    醉井观商图6醉井观商图6
    9天前

    不容易,今汽车界的杂交水稻诞生了。我来算一笔账:比亚迪卖的车,1/3为纯电ev,2/3为插混。假设整个汽车销售结构最终会会按这个比例走。由于插混本身电池大,很多人都尽量充电,纯电和亏电里程大概是1:1。那么新能源车的油耗是2/3*1/2*3L=1升。按小熊油耗,纯油车油耗平均是8升。也就是说。转新能源后,汽油的需求是以前的1/8。 中国现在年销3000万辆汽车,假设翻一倍,6000万辆。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那汽油需求也只是原来的1/4。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中国自己也是有石油的,自产和进口是比例大概是1:2.5。也就是说,即使中国人均汽车追上美国的水平,自己地底和海里的油依旧是够用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汽车界的杂交水稻出场了。 以前有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回答:中国人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23%人,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今天的问题是,如果中国人要像美国人一样过上车轮上的生活,世界上其他人怎么办。回答:中国用4%的原油产量,能支撑起30%的汽车销量,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汽车。 这话不是说中国要跟世界隔绝,悄悄相反,中国可以更好的和别人互动了。沙特的油我还是要买的,但国内清真寺的圆顶需要改回来。俄罗斯的管道还是要修的,但你要过外蒙古,那你自己出钱。你同意,那我们继续做生意,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让大家过得都更好;你不同意,那你把油拉回去吧我用我自己的。 类似,比亚迪有秦L不是要求大家都必须用秦L,我也没开过秦L,不知道行驶质感如何,比如你说我就喜欢开ct6,一点问题都没有。而杂交水稻意义重大,但他也只占了全部水稻种植面的55%。跟你喜欢吃五常大米,香苗米没有任何矛盾。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浅显的事:你得先不挨饿,再来谈口味选择。不是吗?

    醉井观商图7醉井观商图7
    05-29

    虽然2024年才仅仅过去5个月,但是基本已经可以确定,2023年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碳达峰。提前7年完成了2030年的战略目标。 从海关的进出口数据统计煤炭,石油,天然气三个大宗能源数据: 煤炭前3个月累计进口:11589.7 万吨,累计同比涨跌幅:13.9%; 原油前3个月累计进口:13735.6 万吨,累计同比涨跌幅:0.7%; 天然气前3个月累计进口:3279.3 万吨,累计同比涨跌幅:22.8%。 根据计算结果,煤炭新增1400万吨,石油基本停滞了,天然气600万吨。石油天然气,国内产量变化很小,但是一季度,煤炭的产量,下降了4700万吨, 简单计算,一季度相当于减少煤炭消费量2500万吨左右。 另外,4月份,煤炭同比产量又下降了上千万吨。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2023年,风光发电,创纪录的装机量。2023年,光伏装机216GW,2.16亿千瓦,风电装机79GW, 7900万千瓦,23年的装机数据要在24年的发电量才表现出来,24年一季度,风光发电量同比增加百分之25,一下子遏制了煤炭的增量。 24年一季度,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光伏又新增了6300多万千瓦,风电1550万千瓦,从一季度的增量看,2024年,煤炭已经基本没有大规模增产的可能性。而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在5月占比达到百分之46.7。,大趋势也不会改变。 所以基本已经可以断定,2023年,就是中国碳排放的高峰年,原定于2030年完成的碳达峰战略目标,在2023年已经完成了。

    醉井观商图8醉井观商图8
    05-29

    发达国家的人为什么不骑电瓶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吗?最近中国的电动三轮车在美国农村火了。不是那种红脖喜欢的三轮越野摩托,就是那种后面带个货斗的中国最土的电三轮车。 除了农村,纽约UPS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开始用电三轮送快递,和国内那种送快递的电三轮车看上去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made in US。毕竟电瓶车又安静又方便,充电就能跑,这个优势无论国内外都是成立的。很显然,他们不是不喜欢电瓶车。 事实是他们的电瓶车太贵了,根本开不起电瓶车。前面提到的纽约UPS的电三轮,一辆价值八万美刀,是美国人年收入中位数的三四倍。而国内的电三轮两三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辆,是中国人年均收入的1/10。 电瓶车实际上和新能源电动车很像,从早年间混沌无序狂飙式的发展,到逐渐在规模、技术上全面开花结果,直到现在在在新能源领域全产业链碾压。价格优势的源于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完善的产业集群布局,用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制造成本。这种技术和产业上的优势带来的不仅是创新和技术迭代的速度,还通过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种工业化的玩法所带来的价格上的优势,不是现在空心化的“发达国家”玩得起的。 国内在电池技术的领先程度,就跟我们的跳水队和乒乓球队程度差不多。现在一整个电池产业链,包括它的储能技术、批次利用、电池回收,我们都是碾压式的领先。为什么我知道?因为你去看看人才引进,在这个领域上,是引进不来海外人的。因为今时今日,我们和国外在技术上的差距,是断崖式的。 所以说,发达国家的人为什么不骑电瓶车,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吗?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技能点就没有点到新能源上啊!就像插混汽车,明明在车上加一块几千块的电池就能把油耗降低三分之一,为什么那些传统车企不做? 无他,技能树没点到新能源上,传统油车如果要转向混动。发动机、控制器、电气化、供应链,售后体系,全都得大改,是个大工程。 不说别的,就说电池管理系统,车企基于电车研发,很多是基于两轮车研发。产业、人才、技术的流动可以使大家都受益,这整个链条是相辅相成的,放眼望去,只有在中国有这个条件。 最后,当纽约电三轮也卖三千人民币的时候,你再看他们骑不骑?

    醉井观商图9醉井观商图9
    05-25

    广州自来水公司,员工平均年薪竟疑似高达29万?其实这个是否真实关键还是要看财报的。 我找了下2023年全年财报,我们直奔合并利润表。然后发现,职工薪酬是没有直接披露的,根据会计准则,不同岗位的人员薪酬是要分配到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的,所以,无法直观看到。 好,那我们再直奔各个费用科目下,主营业务成本里没有列明职工薪酬。销售费用2.39亿,其中职工薪酬1.79亿,其他的都算合理。也算是解释了有些人提到销售费用过高的问题。为什么销售费用里有这么多的职工薪酬,我的理解是不是维护保养人员,算售后服务类的,所以计入销售费用,还望业内人员指导。 管理费用5.08亿,职工薪酬就是大头了,3.18亿。多说一句,招待费才3万,会议费6万。报表看着挺漂亮,表面功夫很到位。838万的某建经费,啧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予评论。研发费用1.2亿,薪酬6049万。所以能看出来的薪酬一共是5.57亿。那我们再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去校验下。 全年当期发生12.22亿,可以间接的理解为当年薪酬12.22亿,应该有7个多亿是计入了营业成本。根据网上数据,该公司有4782人,这个数据是哪里来的呢。是根据2022年该公司的工商信息里的参保人数。鉴于这是个大型国企,员工都会参保,可以视作是该企业的员工人数。 但是,有个问题所有人都没提到,财报是合并财报,人数只有母公司人数,这是不全的,还要加上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人数。纳入合并范围的有5家子公司,这些公司2022的工商信息显示,参保人数合计946。所以集团层面,共有员工5728人。那么平均全口径的薪酬是21.34万,跟目前网上描述的人均薪酬差异还是有点大的。 实际发放的薪酬9.09亿,税前平均15.87万。按照10%的社保12%的公积金比率扣除,实际12.38万,再交个4000的个税,实际到手在12万左右,每个月平均1万块钱。 考虑到人数是2022年的数字,我们再以2022的情况去计算下。全口径薪酬11.36亿,平均19.84万。实际发放8.45亿,平均税前14.75万。算是五险一金和个税,平均到手11.2万。 还有一点,劳务派遣的工资也是算在这个科目里的,由于具体金额和劳务派遣人员数量都没有披露,正式员工的平均工资大概率比上面的数字还要少。所以,网上说的人均薪酬29万,但是我根据公开财报和工商信息等数据实际算下来的结果是21万,如果都用22年的数据,那么只有20万。 不要以为20万很多,全口径的人工薪酬和实际发放到你银行卡里的工资,差别大了。员工福利费,什么生日的蛋糕,节日的粮油米面福利,食堂的早午餐,甚至员工培训费都算在职工薪酬这个科目里。更不要说五险一金,公积金双边就是24%,养老20%,医疗工工伤失业10%,这加起来就有54%。 鉴于大家普遍认为社保和公积金是税而不是收入,跟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没关系。根据这个逻辑,我就可以直白的得到结论,说是20万的人均薪酬,实际员工也就拿到了12万块。12万是多是少,广州人应该有个对照比较。我开个玩笑,这要是去了王婆的相亲平台,大概率要被当成个普信男。 推论到此结束,最后我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算这个不是为了给广州水务洗地,而是看不惯现在的有些人舆论风气。那么,广州水务公司在经营上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举个例子,根据23年财报数据,职工福利费7300多万,培训费2300多万,特别是培训费,有必要吗?做过企业的,当过领导的,都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猫腻。 不过,这次爆出人均薪酬29万这个数字,我估计他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流出的24年预算截图,支付职工薪酬导致现金流出14亿,一个是22年工商登记的母公司职工人数大概是4782人,两者一除,正好是29万。 但有基础财务知识和数学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这个算法它是有问题的。第一现金流量表上的薪酬流出数字能否代表当年的实际薪酬,况且这还是预算。第二,人员数字是22年的,数据的时效性是不是有问题。第三,合并报表口径的职工薪酬应该要涵盖合并后全集团的员工数量,集团人数要超出4782人,我打个比方,同类的上海水务,23年薪酬总数大概是20亿,但母公司只有200多人,照这个算法,岂不是人均薪酬1000万? 所以,数字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哪怕考虑统计的精确性,29万还是偏离得比较远。我仅仅是对这个数字的来源进行考证,并给出自己的推测。至于这个数字是多,是少,我本人不做价值判断。数字背后反应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也不做观点输出。这些事情交给你们读者,我仅仅只是对这个数字进行一点小小的研究,仅此而已。

    醉井观商图10醉井观商图10
    05-22
    醉井观商图11醉井观商图11
    05-15
    醉井观商图12醉井观商图12
    05-14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