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落地郑州,富士康正式开始“造车”,郭台铭的野心藏不住了

    奇点聊财经头像奇点聊财经头像
    奇点聊财经01-15

    #头条讲真的#

    对于造车,郭台铭执念不是一般的深。

    近日,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其经营范围包括机动车辆生产、新能源汽车销售等。

    事实上,这并非富士康首次涉足汽车产业,早在几年前,坊间就一直流传着“富士康造车”的传闻。

    不过,虽然近年来富士康屡屡出手,但更多是为整车企业提供一些零部件,且做得不温不火,一直没能掀起什么水花。

    而富士康之所以如此执着于“造车”,还得从马斯克的“贴脸嘲讽”讲起:

    2015年,马斯克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直言不讳,称汽车要远比智能手机和手表更复杂,调侃道“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说,给我造辆车吧”。

    2018年,特斯拉的汽车工程主管也表示:

    “富士康就是利用体力劳动来实现规模效应,这种模式可以为苹果生产产品,但无法适应更复杂的特斯拉。”

    什么?富士康造不了车?

    一向自傲的郭台铭当然不能忍,多次公开表示,汽车就是有4个轮子的手机,富士康既然能造手机,那么就能造汽车。

    如今富士康再次落地郑州,正式开始“造车”,能成吗?

    坎坎坷坷,富士康的造车路

    真说起来,富士康“造车之路”的起点,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要早得多。

    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收购了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安泰电业,开始涉足造车业务。

    当时安泰的客户包括大众、福特、日产等众多汽车巨头,所以富士康收购安泰,主要就是看上了其渠道和产品,打算借此进军汽车产业链。

    等到2010年,富士康又成为了特斯拉的供应商,为其生产触摸屏面板、连接器等一些零部件,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

    2013年,富士康再次向前迈了一个台阶,相继成为奔驰、宝马等巨头的合作伙伴,供应一些车载娱乐等电子设备。

    按理说,富士康的“造车路”虽然走得不快,但至少还算稳,未来不说成为什么顶尖的“造车新势力”,至少做成大型供应商应该不算困难才对。

    但奈何,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太快了,快到富士康接二连三地跌倒了好几次。

    2015年,受到马斯克的“贴脸嘲讽”之后,富士康开始尝试造车:

    联合腾讯以及和谐汽车成立了和谐富腾投资集团,不仅总投资高达10亿人民币,而且还挖来了行业内的诸多大拿,比如英菲尼迪中国区总经理戴雷、沃尔沃中国区CEO付强、原宝马I8项目的负责人毕福康等等。

    可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富士康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终三方矛盾无法调和,仅仅1年后,富士康和腾讯就先后退出了该公司,富士康造车宣告失败。

    受此打击,富士康颇有些一蹶不振,开始从造车转而投资,投资了包括滴滴、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在内的诸多企业,均获得了成功。

    而这从侧面证明了,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未来可期,于是富士康的心思又松动了:

    造车,是不是可以再试一试?

    此后几年间,富士康与菲亚特·克莱斯勒、裕隆集团、拜腾汽车以及吉利等汽车品牌,均有过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最后无一例外,除了失败就是失败。

    虽然郭台铭应该不愿意承认,但可能真应了马斯克的那句嘲讽,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造车确实没那么容易。

    落地郑州,再造新富士康

    其实早在去年4月份的时候,富士康就曾斥资10亿成立新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选址正是在郑州。

    彼时,富士康CEO刘扬伟放出豪言:

    “面向未来,要在河南再造一个新富士康。”

    何为“新富士康”?

    结合富士康的一系列动作,答案清晰明了:

    继续扩大自身的“汽车版图”,富士康不满足于当前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业务,未来要在汽车产业链中,充当如今在智能手机行业的地位。

    就像富士康自己在造车计划中所说的那样:要成为电动汽车界的Android。

    大家都知道,现在智能手机主要分为安卓和苹果两大阵营,其中苹果主打的是生态闭环,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供应链企业,都是苹果独有,外人很难插手。

    安卓则是恰恰相反,其作为平台方,仅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软硬件标准,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自己的定制,做出不同的产品。

    而富士康做的就是类似的打算:

    过去传统车厂都是自己生产燃油汽车,那么等到电动汽车时代,富士康要推动这些车企转换到委托代工的模式中,自己来充当汽车产业链中的代工厂,为车企进行代工,其野心可见一斑。

    富士康能成吗?

    去年5月份富士康举行财报电话会议时,CEO刘扬伟曾表示:

    目前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二三十年前在PC产业遇到的情况是类似的,还需要一些时间调整与调试,但其仍然坚信未来电动汽车产业会有很大一部分走向专业代工的方向,这就是富士康的机会。

    然而,富士康的野心很大,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为了实现目标,富士康组建了“MIH联盟”,其中的供应链企业不乏微软、宁德时代、高通、联发科这些各领域的巨头。

    但问题在于,这个联盟中大部分都是汽车供应链厂家,说白了就是富士康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压根无法为其宏伟计划带来什么帮助。

    而且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想让整车企业找富士康代工,利用富士康的平台生产汽车,那么就相当于直接把命脉交到别人手上,这可能吗?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比亚迪开发了e3.0平台、易四方平台,吉利开发了SEA浩瀚平台,长城开发了柠檬平台,哪怕是费时费力,这些车企也要烧钱建设自家的平台,因为这是造车的核心技术。

    因此,如今富士康打算成为汽车界的Android,为这些整车企业提供造车平台、干代工,短时间内几乎看不到成功的可能,至于更久远的未来,恐怕也很难。

    写在最后:

    2015年,马斯克对富士康那句状似随意的嘲讽,在郭台铭心里酝酿多年,或许已经成为了一块心病。

    但尴尬的是,这些年来富士康造车屡试屡败,简直就是“越努力越不幸”,如今再次落地郑州,能否真的凭借一己之力颠覆汽车行业,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万次阅读
    262评论
    26赞同
    收藏
    分享
    262评论
    2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