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中创新航刘静瑜:前瞻技术领航 赋能全球电动化变革

    高工锂电网头像高工锂电网头像
    高工锂电网2023-09-13

    全球电动化浪潮中,技术创新是最为核心的驱动力。

    从产业链本身来看,汽车电动化浪潮带来了多元产业链的融合共进,以下游需求撬动产业链全方位技术变迁,引发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近日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加速汽车转型升级,需要加快动力电池体系在内的关键技术突破,统筹推进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这其中,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成为了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高地”和技术创新“策源地”。

    中国电池企业不论是在市场化进展、供应链完整度,还是在技术及产品创新、企业规模体量及增速等各个维度都实现了绝对领跑。

    尤其是在电池技术创新上,中国企业已经在材料、结构、工艺、制造各个环节实现全球领先,并开始以“中国方案”向全球输出,赋能各个国家的能源与交通转型。

    中创新航是中国动力电池领域的突出代表。

    过去几年,从三元高电压电池,到全极耳叠片电池等,中创新航基于自身的技术创新,不断探索引领行业的技术路径,并获得了主流市场的高度认可和规模化应用。

    面向全球电动化的进一步渗透,中创新航还在持续探索,从OS技术,到顶流圆柱电池技术,从高锰化电池,到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其都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并都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

    与此同时,为了更深、更广的参与到全球市场竞逐,知识产权的竞争也已经成为电池领域的关键。

    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表示,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影响者,中创新航始终专注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为保障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切实保护客户权益,中创新航在先进材料、先进电池、先进制造和回收再生全产业链构建了全方位的专利保护。

    也正是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周期变革中,依靠不断的研发引领,中创新航塑造一整套先进的技术专利,挖深、挖宽技术护城河,从而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展现强大的影响力。

    领航电池技术创新 赋能全球电动化变革

    锂电产业竞逐下半场,前沿技术的突破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中,以中创新航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底层创新能力。

    继高电压等一系列成熟的技术和产品矩阵构建,中创新航在新一代大圆柱电池、半/全固态电池、锰铁锂电池等前沿技术领域卡位。刘静瑜提到,在材料和化学体系方面的进步,是中创新航用更少的资源,获取更高能量密度的技术实践。

    高锰化方面,锰元素在电池材料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高锰铁锂技术的发展,中创新航OS电芯能量密度可达230Wh/kg,高锰铁锂-CIR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每公斤180Wh,同时成本较当前LFP进一步降低10%以上。

    固态电池方面,中创新航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可实现更优秀的热安全性能;采用复合金属负极的全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600Wh/kg,兼顾安全性的同时大幅改善循环寿命。

    除了材料与化学体系的前沿布局,在结构创新环节,中创新航也在引领全球技术风向。面对行业不断升级的高性能需求,其首创了“顶流”结构和46系大圆柱技术。

    中创新航“顶流”电池采用极耳-集流盘-盖板一体化装配和联动焊接技术,通过极简制造,制造效率提升50%。相比于“无极耳”结构,中创新航“顶流”结构的电流流经路径缩短70%,结构内阻下降50%,“Z”向利用率高达87.5%。另外,“顶流”设计不再将壳体作为导流部件,用不锈钢作为课题材质,快充能力超过6C,极大缓解用户补能焦虑。

    动力电池大规模智造趋势下,极限制造响应极限降本诉求,也是电芯单体失效率从PPM级别降低到PPB级别的重要跨越。

    中创新航聚焦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基于产品底层功能、基础技术原理以及重构制造过程,中创新航提出了One-stop设计理念,实现功能的高度集成,并对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生产设备极简化,降低单位投资额的同时,为大规模电池生产制造提供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中创新航量产的首代OS电芯零部件数量简化25%,工序数量简化40%,相应的制造成本减少10%以上。中创新航量产的无模组化CIR电池系统零部件减少10%以上,制造工序简化25%。

    加速本地化、零碳化转型 拥抱全球市场

    从全球电动化浪潮化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吹响国际市场的进攻号角。

    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从小到大,从有到好的转变,特别是锂电产业链,从材料到制造,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技术闭环,并在全球的产业链竞争中成就“中国制造”。

    作为中国锂电产业全球化的突出代表,中创新航在海外市场已经展开纵深布局,海外本土化配套,以及全球供应链和制造工厂的低碳化不断推进。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方面,中创新航全球市场占有率持续引领,今年7月,市场数据显示,中创新航全球装机量达3.4GWh,环比增长超20%,在全球第三方电池厂商中稳居全球TOP4,并与排位第三的松下差距越来越小。

    目前,中创新航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已在葡萄牙顺利推进,首期规划产能15GWh,后续将根据市场规模和客户需求进行扩产。

    中创新航已启动欧洲本土供应链的建设,在资源供应、材料加工、设计服务、基础建设方面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并在碳足迹、电池护照、电池回收、材料再生和利用、负责任供应链方面落实大量技术和管理安排。

    今年以来,中创新航通过了本田e(图片):NP1和e:NS1车型项目QAV2-5和安全宣言审核,取得了本田汽车正式供货资格。中创新航与法国Forsee集团就电池供应达成合作,成为Forsee Power在全球的动力电池合作伙伴。

    在零碳实践上,中创新航已帮助Smart精灵#1电池系统获得TUV莱茵认证,这也是国内首张基于欧盟电池产品环境足迹类别规则(PEFCR)和ISO 14067碳足迹证书;由中创新航设计开发的零碳船舶储能电源系统通过DNV认证,成为国内首个中国团队自主设计,获得DNV认证的船舶电池系统产品。

    刘静瑜表示,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公司的发展理念,中创新航将坚持技术创新,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