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友谊之树常青!中德汽车产业携手走向“合作2.0”

    车坛财经头像车坛财经头像
    车坛财经2023-03-17

    1983年,中德以合资形式生产出的第一辆汽车——桑塔纳(图片|配置|询价)从上海安亭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自此,一系列德国汽车品牌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几十年间,中国市场已成为大众、奔驰、宝马等德系品牌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而“中国制造”同“德国制造”的合作,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3月,上汽大众将汽车二厂内一棵雪松移植到了综合管理园区,而这棵雪松承载着中德长期合作与互信。思绪拉回30年前,老照片中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怀着上海大众必有更大发展的信念”,为“中德友谊之树”培土。彼时的上汽大众,距离桑塔纳成功下线已经过去了10年,历经种种考验,完整、现代化的产业链初具规模。


    中德联手,树立中国合资车企新支点

    从无到有,由小渐强,上汽大众拉开了中德汽车合资的序幕。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桑塔纳这一中国现代轿车的启蒙之作,可谓融入了国人对于汽车及汽车梦想的记忆,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上汽大众承担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拓荒者角色。


    实际上,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汽车企业,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早在1978年就开始和中国接触。期间,经过长达六年60多次的“马拉松”谈判,上汽大众最终得以落户上海。


    这一中国汽车业合资先锋从发展初期就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断提速国产化步伐。从1983年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到成立“国产化共同体”,再到桑塔纳国产化率由2%上升至90%......上汽大众就此达成国产化目标。


    在桑塔纳国产化的过程中,不搞“瓜菜代”成为其质量标准的誓言和铁律。即不用所谓的中国标准取代大众汽车公司标准,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在此后的其他产品的生产制造上,上汽大众也都坚持了这样的高标准。


    可以说,正是桑塔纳的出现,打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加速发展的全新格局,并促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的建立,为中外汽车合营树起了模版。


    随后近40年时间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众多合资车企也不断涌现,而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中德合资企业。


    1991年,第一汽车集团成功牵手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成立了一汽大众。2003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其将宝马先进的造车理念带到中国,提升了本土车型的性能和竞争力。2年后,戴姆勒也开启了在中国的本土研发和生产历程。


    至此,大众、奔驰、宝马均实现国产化,以其为代表的三大汽车制造商,也成为了德国在中国制造业领域的一张“名片”。


    深化合作,绿色转型开启新篇章

    中德汽车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增长,携手应对新挑战,大有可为。


    如今,“新四化”发展正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发生巨大变化,中德汽车领域合作进入“2.0时代”,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也开始向电动化领域转移。


    上汽大众再次展现了它敢为时代之先的开拓精神,耗资170亿元,于2019年建成了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MEB新能源汽车工厂。


    上汽大众以纯电动品牌ID.为切入点,依托MEB平台,结合自身德系传统优势,叠加在制造、营销体系等方面的多维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属自己的新发展模式。



    目前,上汽大众已由最开始基本依靠桑塔纳单一品牌打天下,逐渐发展成生产与销售大众、奥迪和斯柯达三个品牌共30余款产品,构建了燃油、混动、纯电动“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上汽大众也成为国内累计产量首破26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以高品质诠释了德系匠心工艺与制造品质。


    30年来,这棵根植在上汽大众这片沃土上的“常青树”,不仅记录了中德友谊的“开花结果”,同时也见证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而30年后的今天,它也将擎起新时代的绿色梦想,继续见证中德合作走深走实。

    次阅读
    10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0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