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别买前驱电动车?三大质疑回怼!前驱布局凭什么否决一台电动好车

    驾道AutoTalk头像驾道AutoTalk头像
    驾道AutoTalk2023-02-16

    近日,一篇《中国人,别买这种电动车》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热议。概括来说,文中是通过了汽车驱动的发展史以及技术层面,去点评电动车驱动方式的利弊,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电车后驱,不值吹嘘;电车前驱,容易捐躯;电车四驱,才是刚需”。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颇具谈资的命题。在燃油车时代,后驱往往与豪华、操控等评价挂钩。而来到电气化的电动车时代,消费者对驱动方式的敏感度是越来越低。是消费者的诉求点改变了?还是驱动方式的重要性降低?这无疑是值得消费者去考量的问题。同时,从上述该文章的内容到评论区,确实也证明着科普电动车驱动方式的必要性。

    当然,,本文绝非复述该文章,甚至直接抛结论来说——本文就是为前驱电动车“平反”。从3个质疑点回怼该文观点,更让消费者清晰了解电动车不同驱动方式的利弊。



    质疑一:后驱油车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还记得凯迪拉克CT6(图片|配置|询价)宣传时说过一句口号:“没有后驱、不算豪华”。同时这句话也就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对豪华车的印象之一。不可否认,明面来看这句话算不上完全错误,因为细数市面上大部分的豪华旗舰车,的确都采用后驱方式为主。但当深入分析,要问后驱是否就一定豪华?我的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定理——所有的技术都源自当下的消费需求。

    换言之,不论是前驱还是后驱、又或是四驱,实则都是为满足当下环境、或市场上某一部分细分市场而生。1886年诞生的奔驰1号是标准的后置后驱车,就是为了三轮马车改造时更加稳定、方便;1933年雪铁龙推出前驱车Traction Avant时,就是源自当时的能源危机,彼时,前驱车的油耗、效率、布局都是优势。



    如此来看,前驱或后驱与是否豪华本来就没有太多联系,甚至当年的前驱车研发成本要比后驱车更高。只是谁更能契合当下的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谁就是更好的驱动方式。

    至于为何消费者会认为后驱即豪华,而这就是燃油车时代的利弊问题了。



    在燃油车时代,前驱车的特点就是驱动轮与转向轮结合,而发动机普遍为前置,所以能够有更佳的转向循迹性。同时得益于结构、机械布局都更加简单,所以还有低成本、大空间、节油、高效率等优势。后驱车,则是驱动轮与转向轮分开,转向更灵敏、驱动也能有更佳的牵引力,当然同时也要牺牲乘坐空间、传动效率、成本等。

    两者本应都是各取所需、各有利弊、各有各的消费群体。



    而误解之处的关键就在两点:其一,低成本、结构简单、低油耗似乎与大家认知的豪华车并无联系;其二,则是操控上的争议。但问题是,豪华是否就一定只能是结构复杂、高油耗?奥迪多款豪华车系依然是节油的前驱车,难道其就不属于豪华车?再者,操控本来就是各有喜好,宝马3系、M4、斯巴鲁BRZ有很多粉丝,但思域TYPE R、梅甘娜RS、西雅特CUPRA Leon同样不乏拥趸。



    更深一层来说,后驱的布局本来就不是为豪华而生,而是为牵引力。正如不少微面商用车都采用了前置后驱甚至中置后驱布局,难道也就比一众的前驱车高端、豪华?现实不过是为了提升满载加速时的牵引力需求罢了。



    若是转换到电气化时代,前驱与后驱则更不能决定一款电动车的好坏了。在经过了油改电时代,全新的电动车电池布局带来了更加自由、贴合不同消费人群的布局。后驱车往往是纵置发动机才能更好分布车身重量,但底置电池天生就能兼顾前后重量分布、大空间以及低重心。而且电机布局更自由,甚至能实现一个轮子一台电机,再配合上充沛的扭矩和高性能轮胎,如何选择驱动方式,更多是车企自家针对消费者的考量。

    谁说电动车就一定是低滚阻轮胎所以需要后驱?谁说宏光MINI EV就一定比一众的前驱电动车更高端?理,就是这么个理~



    质疑二:电气化时代,后驱还是好车的定义?


    抛开驱动方式不谈,新时代电动车的好坏也早已不应由一个简单的机械机构所定义。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对汽车的理解是非常固执而片面,尤其是豪华车上。除了后驱以外,还有内饰的做工用料、是否大品牌、有没有大排量发动机、是否后独立悬架、是否能“漂移”等等。然而真正降临到消费者身上,需要的不外乎简单两个字——“体验”。



    那来到电气化时代,我们对一台豪华车、一台好车的定义显然是需要改变的。甚至说,新时代电动车所带来的体验级别、体验维度,都天生注定要比传统燃油车更加全面、更加多样化。除了驱动方式、用料、参数等键盘侠指标以外,更是软硬件结合所带来的全新体验方式,例如各式各样的智能座舱、快充技术、智能领航驾驶辅助等等,其带来的体验优势,丝毫不亚于后驱、真皮、实木以及大排量发动机。

    正如功能手机做得再豪华,也免不了被新体验的智能手机所取代。



    在这一点上,国内一众的前驱新生代品牌,都做得比所谓高端的国外品牌更出色。彼时再来盯着电动车的前驱与后驱,无疑就是片面之举了。


    质疑三:扯漂移、扯历史,“一竹竿打翻一条船”就是伪命题!


    最后一点,我们不妨回归到消费者的需求上。



    正如前文所描,所有的技术都源自当下的消费需求。而市面上如此丰富的驱动方式选择、动力系统,其实不过就意味着不同消费者都能获得越来越多符合自身需求的技术。是纯燃油、增程式还是纯电动,是前驱、后驱还是四驱,归根到底,还是车企的差异化竞争和消费者的不同诉求。

    然而在《中国人,别买这种电动车》一文中,却是用漂移、历史发展去否定前驱的意义。对此我的回应是,一,漂移是否就是消费者、或者说大部分消费者的刚需?对比之下,漂移与空间、续航、动力、成本到底哪一方在购车选择中考量占比更大?二,历史的巨轮不断推进,尤其是站在当下的汽车行业转变巨轮下,历史上的驱动方式选择在如今又剩下多少参考价值?



    事实上,主打后驱的特斯拉、主打前驱的比亚迪,均能实现畅销,就足以说明驱动方式只是消费者的选择指标之一,所以消费者在选择时大可不必介怀驱动方式,而这也绝不可成为一台电动车的“好坏身份证”。

    至少——绝对不得是“一竹竿打翻一条船”。

    次阅读
    119评论
    16赞同
    收藏
    分享
    119评论
    1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