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合资车型都是在割韭菜么?

    汽车谈MotorTalk头像汽车谈MotorTalk头像
    汽车谈MotorTalk2022-12-02

    随着中国品牌在汽车销售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媒体圈有关“合资品牌被抛弃”、“割韭菜的合资品牌不行了”等等论调又开始被热议,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合资品牌割掉的“韭菜”么?

    王堃

    豪车事 CEO兼总编辑

    说合资车不行了,为时过早

    这几年,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火爆,国内汽车企业正在迎来一波发展高潮。例如,前些年还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借着新能源车发展的东风,仅用1年便实现第二个100万辆的销量,而达到第三个100万辆甚至只用了半年!于是,有种声音认为中国车已经支棱起来了,合资车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我看来,这句话说得有点早了。

    且不说当前市场的主力仍旧是汽油车,单论合资企业在研发和制造层面,时至今日仍旧具备非常完整的体系能力。尤其是在动力系统和底盘调校方面,还是有着深厚的积累。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是国内的顶流主机厂,在这些层面依然有着明显的短板。不少企业都聘请海外团队来协助开发,甚至有些企业会以此作为卖点而大肆宣传。

    如果再看得细一点,汽车企业的顶级供应商几乎都被国外品牌把持,在核心技术层面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实际情况是,当前在汽油车领域,中国品牌的天花板基本在30万元以内,这还是经过多年发展与进步的结果。继续向上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新能源汽车的确能够改变游戏规则,但归根结底,造的还是一台车,而不是一部手机。因此说汽车行业现有格局已经被打破还为时尚早。

    当然,新的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新势力的生长提供了土壤。或许我们可以期待有朝一日,中国的汽车企业能在新能源车的竞争中掌握核心技术。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再说合资车不行了也不迟。

    邓玺

    资深媒体人

    厉害了我的车?中国品牌还请戒骄戒躁

    近几年随着新势力造车的迅速崛起,以及以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为首的中国品牌发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全面超越合资汽车品牌,更有甚者认为合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已经没有了优势。但通过以下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品牌的全面逆袭还尚需时日。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国内轿车前十排名分别为:轩逸、宏观MINI EV 、朗逸、秦PLUS新能源、汉、卡罗拉、凯美瑞、宝来、雅阁、速腾。除去第二、四、五名的新能源车型外,作为传统燃油车的合资品牌牢牢占据着榜单位置。其中,轩逸、朗逸、卡罗拉、宝来、速腾一直是国内A级车的销量担当,凯美瑞和雅阁更是B级车的销量代表,而它们共同的属性是国产合资车型。

    2022年1-10月SUV前十排名分别为:宋PLUS新能源、Model Y、哈弗H6、长安CS75 PLUS、本田CR-V(图片|配置|询价)、RAV4荣放、逍客、奔驰GLC、元PLUS、长安CS55 PLUS。除去前十中的新能源车型外,哈弗H6依然是该领域的销量一哥,随之还有长安系和比亚迪系的车型。但除此之外,本田CR-V、RAV4荣放、逍客、奔驰GLC四款国产合资车型,还依然占据榜单位置。

    2022年1-10月MPV前十排名分别为:五菱宏光、别克GL8、赛那、传祺M8、奥德赛、菱智、传祺M6、艾力绅、五菱佳辰、五菱凯捷。从广义上来讲,五菱旗下的多款车型均被定义为MPV车型。但从狭义上来看,别克GL8、赛那、传祺M8、奥德赛、菱智、传祺M6、艾力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MPV车型。但除了传祺和东风风行旗下的三款中国车外,其余销量霸榜的四款车型均为国产合资车型。

    通过以上的销量数据及合资车型所占的比例来看,中国品牌除了新能源车型外,在传统车型领域的优势还是任重道远的。合资车型在品牌、质量、技术、设计以及二手车保值率等方面,均有一套成熟且标准的独立体系。目前来看,在新能源领域部分中国品牌和新势力似乎已经完成了弯道超车,正在直道加速中。但在传统车型领域,还需戒骄戒躁,稳扎稳打。

    张效铭

    咪车总经理 首席内容官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虽然我们的中国品牌车型各方面都越来越好,在纯电车型领域相较于合资品牌有一定优势,在智能化方面更是有所超越。但是在全球主流市场上我们的产品尚未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全球20大收入最高的汽车企业中也只有2家中国企业,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上却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大家不要买合资车,甚至道德绑架只有买国产车才是爱国。

    抛开汽车不谈,在中国品牌占绝对优势的领域,例如白色家电和小家电领域,也不都是中国品牌一统天下。世界杯上最熟悉的一句广告语——海信电视“世界第二 中国第一”就说明了这一点,西门子、松下、LG都是很强的对手,即便在几乎一统江湖的空调领域也还有三菱的不小份额。手机、电脑领域更是有一众强手,苹果和三星不光霸占了销量榜首更是在利润上绝对领先国内一众品牌。而到了仅次于汽车的摩托车领域,前10的排名里中国品牌一下就只剩三席了,其中两席还是电动的雅迪和小牛。不光本田多年依旧是老大,就连印度都有几个摩托车品牌排在我们前面。

    在上面提到的这些领域,中国品牌靠着质量价格优势能占有一席之地。那到了汽车领域,特别是有自己汽车工业的发达国家,中国品牌的价格优势带来的市场占有率就太少了,在那里车的定位依旧是交通工具,而不IT产品,所以中国品牌要想取得亮眼的销量绝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说回国内的合资品牌,在仍然占主流消费的燃油车领域依然有着优势,不提老生长谈的发动机变速箱,即便在底盘的调教和驾驶品质上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三十万以上的市场,目前还是合资的主要领地。至于买中国品牌才是爱国这一点,我想这绝对是狭隘了,不要忘了我们的合资品牌前面的名字,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丰田、上汽大众、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北京奔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等,那个不是我们自己的企业,除了特斯拉和华晨宝马俩列外,剩下哪一个都是我们占50%甚至更多的股份?!

    再有就是看看现在仍有15%进口车关税就能说明问题了,我们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进口车关税相比依然在高位,还是在保护国内的自主品牌发展,现在还远没到可以傲视群雄的地步,可以说中国的汽车产品还远没到像IT产品、家电产品那样能打的局面,今年众多纯电车型都在海外发达国家上市了,目前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们还是应该稳扎稳打,让燃油车去进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步步为营,稳健发展。

    最后,全球每年大几千万辆的新车销量,市场还非常广阔,实力到了自然会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像丰田、大众、宝马、奔驰等一众品牌那样。同时国内每年2000多万台的销量,也不可能全是国产品牌的份额。不从产品角度讲,就从国与国之间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奔驰、宝马、大众每年在中国的几百万销量我们还能有德国的投资吗?我们还能是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嘛,面对韩国和日本也是如此。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多的伙伴,哪怕是只有利益的伙伴,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法国车还有当年在国内的体量,是不是马克龙会更加重视和我们的关系呢,就算我对韩国这个国家没好感,我也依旧希望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能在国内有不错的销量。

    懂得分享,懂得共同发展,把生意伙伴搞的多多的,大家都可以在一个繁荣的大市场上有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局面。像美国那样连盟友都要吃干榨净是绝对不可取的。同时现在国内的局面如果没了合资车,也许中国品牌的价格反而会飞起。所以独乐不如众乐乐,买车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自己,更不要被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绑架束缚。

    韩旭

    信者传媒创始人

    买中国品牌看重性价比,也关乎审美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告诉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买合资品牌还是中国品牌产品,更像在讨论中国品牌的进步与消费者的审美。

    既然是进步,首先要承认落后。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晚,发展却是大踏步,从“咿呀学语”到“武艺精通”,中国品牌的进步在这二三十年肉眼可见。不论八年卖出300万辆的哈弗H6,新能源市场通吃的比亚迪,“刺刀见红”的数据提醒合资品牌商要有危机意识了。有评论说,当合资品牌意识到危机,已经晚了。

    晚不晚暂且不论,确实要承认中国品牌的进步。吉利、长城、比亚迪,抛下圈内多年所谓排名的固有意识,论在世界范围的贡献和影响力,比亚迪更均衡更全面。同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除了异军突起的几个代表,还有诸如华晨、江淮、北汽等曾有过高光时刻但一时间掉队的中国品牌,它们同样是中国制造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聚光灯下发生的事情而忽视了角落,过于在意名次的争夺而忽略了过程。每一个品牌都是独特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销量优异固然喜人,无人问津就证明失败吗,差矣差矣。汽车消费属大宗消费,自发明之日起就是刚需,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多少品牌多少产品都在这盘大棋上留下过印迹。所以不必过多在意一时得失,公园里菊花开得多能证明比玫瑰更美?百花齐放才是最美吧。

    就着美我们谈审美。买车与审美有什么关系?放在过去,我们可以轻松而无误地把汽车购买与性价比联系在一起——买车就看性价比。现在不同了,时代赋予人们更多选择空间和购买可能,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早不是代步这么简单。汽车消费越来越趋近于衣物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消费者购买前决策的因素很多,车辆的品牌、性能与设计甚至“性格”同样重要。加之现阶段“出生”的很多新车都被赋予了某种情感,人们在购买时自然会进行“这样一款车是否吻合自己的价值观”之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如果消费者更多的青睐中国品牌车型,我更愿意相信那些被选中的产品相较合资品牌车型更个性,更被赋予了某种消费者认同的情感。大家觉得呢,认同的敲个1。

    李晓非

    汽车华尔街总编辑

    消费者不是韭菜,他们的选择自有道理

    随着10月份国内乘用车销量数据的发布,比亚迪、吉利、长安携手占据了批发销量榜的前三位,这让很多中国品牌的拥趸都欢欣鼓舞,高呼“中国崛起”,似乎合资品牌从此就一蹶不振了。

    有不少的网络媒体开始说,这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割韭菜”的后果,他们一到国内市场就“默契”减配,面对用户抗议的声音保持“无感”,反倒在售价上“自嗨”,被消费者抛弃是咎由自取。

    说心里话,我觉得这话不是没有道理,不少合资品牌确实有这样的毛病,我之前也没少在媒体平台上吐槽他们,不过我觉得既然要从数据说话,那我们可以看看10月份国内单一车型的销量榜,看看合资车型是不是被消费者抛弃了。

    从这两份榜单就可以看到,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劣势相当明显,但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合资车型的数据并不寒碜,轩逸、朗逸和凯美瑞、CR-V、RAV4和逍客这类主销车型的销量数据,依旧是排行榜上的前排位置。你要说这么多消费者都在抢着被割韭菜,我觉得也不太可能。

    其实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10万左右的车型往往就是刚需,合资品牌长期以来的口碑和广泛覆盖的经销商体系,还是会让很多消费者选择购买。就比如说国内轿车市场上的常青树——上汽大众朗逸,在很多地区落地价格都不到10万,虽然不如很多中国品牌那样具备众多科技配置,但是日常代步却没有任何问题,售后保养更是便宜方便,自然会有消费者进行选择。

    当然,我挺喜欢目前中国品牌的崛起趋势,正是有了他们在产品上的创新突破,才让一些合资品牌的“价格虚高”车型逐步被市场抛弃,也让中国消费者开始享受到更多有性价比的高品质汽车产品。

    但同时我们中国品牌还需要正视市场规律,对于目前合资品牌依旧有优势的市场做出精准分析,推出更有针对性的竞品,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品牌的真正腾飞。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