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国内第一家网约车的兴衰背后:不对用户负责,最后一定失败!

    LD讲故事头像LD讲故事头像
    LD讲故事2018-05-16

    最近,滴滴司机因为“空姐案”成了舆论的焦点,对于滴滴司机的监管,以及对于乘客隐私的保护,民众对于打车行业的质疑空前高涨。

    现在基本上都习惯了滴滴打车的方式出行,这让滴滴形成了行业垄断,在一些监管的措施上就疏忽了。

    说到国内的网约车,滴滴并不是第一家,曾经网约车也是百花齐放,那个时候,打车出行比较方便,用户的优惠非常大。

    有个经典的例子说:有位跑远途的乘客,手机上了装了好几个叫车软件接力打车。滴滴的红包用完了就下车叫uber,然后再叫其他。本来100多块钱的路程,最后花了不到20块。

    关于网约车的历史,笔者今天想说一家公司,现在已经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但它是国内第一家网约车公司:易到。

    从易到的兴衰,我们可以窥探下网约车演变的历史。

    从创业到财富自由

    易到的创始人叫周航,是70后,曾经是一名大学退学生。

    19岁那年,周航在广州读了一年大学就退学了。因为周航更喜欢商业的氛围,人一旦过早嗅到金钱的味道,对读书也就失去来了兴趣。

    一开始周航去北京,帮做音响器材生意的舅舅打工。

    干了一年多后,周航又选择回到学校读书,一直等到毕业,才跟哥哥去创业,创业的项目是音响。

    起步阶段,周航的音响公司,定位是专业级音响,虽然市场小,但是比较好开拓。

    当时很多公司做的是家用音响,需要的资金比较多,不太好操作。

    筹集创业资金的时候,姨夫借了他5万块,结果第一年,周航就赚了60万。

    一毕业就赚到这么多钱,周航简直开心疯了,觉得赚钱这么容易,于是开始大肆扩张。

    赚钱太快,流失得也快,连续亏了三年,周航不仅把钱全亏了,还背了不少债。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都在赔钱,连房租和水电费都欠着,经常被债主骂。

    周航觉得前途很迷茫,但是他哥告诉他,坚持总是有办法的,这句话给了他很大鼓舞。

    周航

    1999年,周航的公司开始做索尼的代理商,本来有一家公司在抢这块业务。

    但是这家公司突然选择退出,把业务集中在房地产方向,周航不战而胜,公司也慢慢起死回生,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公司。

    到了2000年,公司的盈利可以达到2000万,从此走上了财务自由之路,这一年周航30岁。

    定位网约车

    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周航是很多人眼中仰慕的对象。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人生突然间就失去了方向,不知道接下来干什么?

    他的梦想是40岁赚到足够多的钱,就开始享受生活,结果在30岁就做到了,反而令他陷入了很大的恐慌。

    从2003年到2010年,前后七年的时间,周航一直在寻找人生目标,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要去看心理医生。

    那个时候,周航已经去到加拿大,每天过着悠闲的生活,但他觉得,这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就这样,周航开始琢磨第二次创业方向。

    因为好几次在虹桥机场,周航排队等出租车都需要等很久,这让他印象深刻。

    当时他就在想,要是有一种商业服务,走到哪都有自己的专车,不用这么焦急地等待,就好了。

    在大城市,仅依靠公交车和出租车作为出行工具,确实非常不方便,随着人口猛增,就必须有新的交通解决方法。

    于是,周航决定做网约车。2010年5月,易到用车创立,从商务租车切入,通过网络约车解决痛点。

    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家网约车公司,更是世界第一家,因为美国的Uber,直到三个月后才在硅谷成立。

    可能周航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边缘的行业,最后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最激烈的行业。

    然而易到上线的前三年,整个行业就只有他们一家,更重要的是,网约车的市场和当时的政策存在冲突。

    有一次周航和律师跑去通州考察黑车业务,还自嘲易到会不会被认为是黑车业务。

    因为网约车只有易到,周航觉得很多政策出来就是针对自己,各地的交通部门也是天天写举报信,投诉易到。

    一有风吹草动,周航就被有关部门约谈,很是无奈。

    就这样坚持到了2014年年初,Uber宣布进军中国;下半年,滴滴和快的先后推出专车服务,2015年,神州专车问世。

    虽然竞争激烈,但周航认为整个行业起来,收入和利润会扩大,政策也会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不过,周航犯错了。

    三个错误

    易到最辉煌的时候,是在2013年到2014年,占据市场80%的份额,融资也非常顺利。

    这段时间,易到两次拿到6000万美元的融资,融资者是携程,携程还把接口开放给易到。用户去机场,接送机都可以直接叫易到的服务。

    2014年易到获得了一亿美元的D轮融资。

    但这个时候,周航犯了三个错误:

    1、对行业理解不够深

    2012年,滴滴和快的成立。2014年,腾讯投资了滴滴,打车成了移动支付的新入口,滴滴从此也打开了网约出租车的业务。

    本来这块业务,易到可以先下手为强,但是周航决心不够,觉得这一块业务不好操作。

    其实周航不理解叫不到车的痛点,他觉得易到的用户是高收入群体,易到的司机的温和有礼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财务自由使他多年没打车,对市场这块嗅觉不敏锐。

    2、算错账

    本来周航想,在打车市场先积累大量用户,可以带起中高端的业务。

    不过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需要大量资金去推广和宣传,而周航觉得这种烧钱的模式不可取。

    2015年3月,Uber宣布在中国市场进行10亿元的补贴,而滴滴立刻以同样力度参战。

    双方烧钱大战开始,最高兴的就是乘客了。

    那个时候打车的朋友,一定印象很深刻,经常几块钱就可以坐一趟车,很多时候比出租车的起步价还低。

    周航帮这个模式算了笔帐,觉得不会超过90天。

    结果整个2015年,滴滴烧掉了122亿元,Uber烧了25亿美元。

    等到周航意识到自己判断错误时,这个市场已经上升到日均几万单,自己再想跟进,成本已经太高了。

    其实,这种判断很难说是周航的失误,对于背过负债的创业者,周航肯定是理性的。

    可惜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原来的商业逻辑并不适用。

    3、融资托大

    融资上面的托大,是周航犯下的最大错误。

    2014年红杉资本找到周航希望融资,却被周航拒绝了,周航不愿稀释太多股份。这一年滴滴和快的加起来融资了十几亿美元。

    周航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得足够好,比靠撒钱去获取用户,更管用。

    战争很快结束了,2015年2月14日,滴滴、快的宣布合并,超过80%的市场份额成了新滴滴的盘中餐。

    此时周航才意识到形势不对,但很难再找到钱。无奈之下,在2015年10月接受了乐视7亿美元的融资,乐视获得易到70%的股权,成为第一股东,周航变成第二股东。

    易主后的易到,就此在中国网约车行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周航没有成为那个天选之子,作为一个行业的先行者,也需要付出代价。

    很长一段时间,易到承载着监管的压力,和开拓市场的作用。

    这是种无奈,却也是光荣,更是伟大的尝试。

    难免重蹈覆辙

    其实比起其他创业家,周航对易到,似乎并没有投入多大热情,更像个赚钱的活计,而不是事业,可能这也是易到最后走进困境的原因之一。

    回过头来看易到的历程,其实一开始周航的想法也有道理,利用好的服务和产品,留住用户,而不是撒钱。同时百花齐放也是对行业最好的发展,垄断反而让用户提升成本。

    一家企业一旦对市场形成垄断,就会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不把问题当回事,不把用户当上帝。

    就像易到会犯错,滴滴也会犯错,如果不及时正确看待问题,重蹈覆辙,也未尝不是危言耸听呀!

    .万次阅读
    93评论
    37赞同
    收藏
    分享
    93评论
    3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