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不用穿越 LEVC带你体验【第三空间】新思路

    岳界Nexa头像岳界Nexa头像
    岳界Nexa2023-11-27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理论,涉及产品、环境、建筑、平面设计等各个方面。


    汽车这枚“矫情”的工业制品诞生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也已经逐渐从单纯强调实用性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人们的出行伙伴,如何在原本冰冷的奔跑机器内注入人类能与之交流的灵魂?设计是注入灵魂的基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未来汽车的发展将如何演变,也许这一次LEVC这个英国的百年老品牌却能用“新”的思路来“回答”。




    Part:1 先聊聊你不知道的功能性美学、功能性设计!



    话说,功能美是现代产品美学、设计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无论是建筑还是工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所谓“功能决定形式”,尤其是在功能主义设计师那里,实用功能几乎是唯一的功能,是“完美而纯粹的实用价值”和“从适用性和简洁性而来的干干净净的优美和雅致”。


    当汽车承载了如此多使用场景时,一辆车要如何利用功能美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场景的需求?


    套用行业的话语体系,用户希望能以“场景定义空间”。面对这个重要而又未被满足的诉求,LEVC率先站了出来。基于对整车平台、出行场景、空间的理解,LEVC开发了面向百变空间的纯电架构SOA。


    ※什么是LEVC?


    LEVC成立于1908年,是专注打造英式高端出行座驾的百年英国汽车品牌,经典车型有FX系列和TX系列的“老爷车”形象,成为英国国家文化标志。

    无图无真相,一张图即刻了解:



    纵观LEVC的历代车型,不难发现,有着高端出行属性的LEVC车型,在空间方面向来颇有造诣。所以, 本次LEVC独有的SOA纯电架构,在坚持空间主义的基础上,更赋予了出行全新的生命。


    相信大家也能联想到,SOA与吉利集团的研发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LEVC的SOA架构正是在吉利集团的全球化资源体系内,并协同中、英两国工程师,为了满足全球化的标准而正向开发的架构。



    ※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 三者不可分


    功能美 VS 实用美


    简单来说,功能美可以理解为实用美,即只要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是美的产品。功能美是20世纪初期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理论,如瑞典家居设计师布鲁诺·马斯逊提出的“功能第一”设计理念。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灵魂,如果产品失去功能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反观LEVC 让汽车空间发挥更多功能价值


    在福特还没有发明流水线之前,LEVC就懂得如何基于场景造车了。1908年,LEVC聚焦高端出行需求,在伦敦发布小转弯半径车型标准法规契机下,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高端专用出租车。


    乘员舱、行李舱、腿部空间、垂直空间、座椅高度、坐垫长度、开门方式以及客户隐私,都是LEVC探索一百年的话题;LEVC将场景不断细化,独创了对向会客座椅、副驾行李舱、安全隐私舱隔断等功能技术,也先后推出了FX、TX等经典车型,Black Cab至今仍被视为英国文化的一大象征,很多人相机中的伦敦街景以及电影中都会出现它的身影。


    SOA架构赋能 技术更迭 体现科学美:


    设计在追求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时,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设计和艺术带了千变万化的全新形态。例如全新的舞台视觉效果、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方式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的设计中,借用了流体力学设计中的CFD计算机模拟方法,对观众席进行了热舒适度、风舒适度等分析实验,最终让身处场馆内各个席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最佳的舒适度。


    在百年品牌历史积累的对车内空间关系理解,以及中英双方团队在工程技术积累的基础上,LEVC通过全新的SOA架构将“得房率(踏板点到车尾位置/车长)”扩展到了75%,超过目前行业67%左右的平均水平。



    ※功能与形式统一 技术美:


    技术美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例如在工业设计中,技术美涉及产品的操作便捷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这些都成为衡量技术美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在谈论一款产品的技术美的同时,要注意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性,例如索尼公司的“G”型磁带录音机,从技术角度而言,在当时是先进的,但是给人的感受就如一台原型机,因此也就谈不上技术美。



    自2013年,吉利收购了LEVC全局布局又多了一个元素,电动化+智能化=新一轮空间革命;在SOA架构的加持下,LEVC对于轮上空间的深厚积淀以及独特理解:


    对LEVC来说,“轴距越长空间越大”是一个伪命题,如何解决“虚空间”才是关键。传统汽车的轴距中,存在不少“虚空间”,比如在新能源汽车中,车载电源就在前舱内占了不少空间,而全球首个空间导向型纯电架构SOA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实现了前机舱最小化。


    同时,前后贯通长达1.9m的一体式无极滑轨,空间灵活性得到极大满足,使得舱内空间不再受后轴的约束。



    Part:2 吉利加持LEVC 产品出海1.0 技术出海进化2.0



    自2013年被吉利收购后,LEVC在吉利支持下于英国考文垂建立了英国首个电动车工厂。这不仅为百年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也让中国车企的出海历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产品出海,跃进到技术出海。



    如今,在SOA架构加持下,吉利与LEVC的中国技术+英国品牌组合,将更进一步,向全球汽车输出智能电动汽车前沿的空间理解与工程能力,为未来出行提供一种全新的样板。



    ※为有限的空间创变『X空间』「SOA」架构的最大突破:空间突破~


    吉利的SOA架构全称为“Space-Oriented-Architecture”,意思是以空间为导向的纯电架构。



    从设计角度来看,针对很多新能源车企因加装电池而导致整车底盘加厚的情况,吉利SOA架构不仅优化车身的纵梁走向,并且将后悬进行扁平化的设计,解决了后排凸起问题。




    Part:3 内饰设计新趋势:空间、结构、数字三位一体



    座舱设计的本质是空间设计


    未来的汽车将是移动智能空间,这是汽车行业的共识。汽车座舱设计的本质是空间设计,正如建筑、居室的设计一样,包括功能、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人的生理要求等。空间是座舱设计系统中最核心的元素,座舱空间设计几乎涵盖了座舱存在的生命力的基本要义。

    如何将科技与人文融入座舱的空间设计中,需要在整体与细节的设计中仔细品味。


    如何让一款车的内部空间达到豪华尺度的大平层空间?


    想让车内空间变大的方式实在是太多了。但这些方法里有些简单、有些复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主机厂们会做各种取舍,在权衡利弊以及考虑用户使用场景后,才会选出最适合的自己产品定位和调性的“大空间方案”。


    LEVC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底座,SOA架构通过OD平铺中置技术、优化车身纵梁走向、后悬架扁平化设计、大平层地板等,让得舱率突破了75%。其前后贯通长达1.9m的一体式无极滑轨,使得舱内空间可以高度连贯,布局方式也更多元。


    它在尾部留有一个巨大的隐藏空间,能藏下一排座椅,需要增加座位时可以随时翻出,也能增加一个下沉式储物空间,对空间利用率可谓挖掘到了极致。


    说完SOA的优势,我们来看看行业内对于空间延展的变革和难度:

    初级难度:增加轴距


    在进入电车时代后,因为无须考虑发动机的体积,所以大部分电车的前机舱可以设计得更加紧凑。所以此时增加轴距的方法,会更偏向于缩短车辆的前后悬尺寸,让四个车轮更加接近底盘的四个角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轮四角”。

    中级难度:偷空间


    当然,在轴距不变或是成员舱空间不变的前提下,想要提升车内的空间,还有一个比较考验创意的方法,那就是偷空间。其实,所谓偷空间,就是能在乍一看普通的车内用有创意,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方式,从各种小地方省出更多的乘坐或是储物空间。



    进阶难度:L113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所谓L113,在汽车设计里其实指的是车辆前轴到乘员舱防火墙的距离。L113越短乘员舱越大,车内的空间也会越大。这是一个重要数据,同时也是在新技术革新之前,无法逾越的鸿沟。


    虽说油门踏板与前门立柱的位置肯定不保证重合,L113是一个工程概念而dash-to-axle是一个视觉概念,不过公众语境下其实都是在描述从前轮到驾驶舱这段长度,是长还是短。



    在汽车发展早期,因为引擎都是纵向放置、后轮驱动,引擎和变速器需占用较大长度,向后侵占前轮轴心之后的部分空间也就难免,一段较长的L113纯属不得已的结果。



    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无论前悬的长短,法规要求的安全碰撞标准是一致的,从奔驰S级(图片|配置|询价)可以看出它的前悬相比沃尔沃S90就会短出不少,但是依旧拥有优雅的姿态,同时也绝对符合碰撞安全标准,因此L113这个长度“短“就会不安全的说法,不科学也不成立。

    高等难度:核心部件集成化


    上面说了这么多方法,其实本质上都是在围绕成员舱做文章,类似于“治标”的方式,也是效果最直观、最容易实现空间最大化的途径。


    而在此之外,核心零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这种“治本”的途径,其实也是能够大幅提升车内空间的有效方式。所谓集成化其实就是把同样的零部件做小,省出来的空间就让乘客做得更宽敞。SOA架构,就是核心部件集成化的体现。



    ※ “由外而内”向“由内而外”设计的evolution



    有网友提出:不知道从哪个时代开始,汽车的设计从“由外向内”,在向“由内朝外”义无反顾的变化!

    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其实很多跨行业的设计师也在探讨这个问题,那可能需要先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关系?


    关于科技与人文最著民的阐述,应该属于乔布斯,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直希望苹果公司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我们希望可以把人文元素带入到这些产品中。”作为汽车研发人员,很容易理解的一点是:在产品研发中,设计需洞察人性,其成果才能让用户产生共鸣。


    那么,汽车设计自内向外,以车内空间为核心,始终围绕用户需求展开已经成为一个潮流。内饰设计的突破传统,优先考虑用户对宽敞空间的需求,并将其列为乘坐舒适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LEVC的技术变革,也充分满足了乘客的需求以及期待,来塑造车内空间、车辆架构及各项功能。由于这种价值转变,设计过程本身也发生了变化。个人认为:LEVC从设计讨论的第一步,始终聚焦汽车内部,然后才是整体结构、外观线条、车身比例等,在技术的加持下,汽车将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作为首个「空间导向型」的纯电架构:SOA 架构(Spa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在这套架构之下,LEVC 试图重构空间与出行的关系。



    ※说在最后:


    相信很多人听过“设计驱动”这个词。它给产品赋予了一个新的诠释,也指明了定位方向,让消费者知道,原来汽车应该是这样的。很多人觉得设计思维就是设计师凭空开脑洞,其实设计是一个体系化的问题。


    笔者认为设计思维的核心:寻找需求。“以消费者和设计驱动”,就是把握关键,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再着眼未来,探究未来的可能性,针对性的提出解答的方案。LEVC+吉利的梦幻联动,将人类的第一生活空间和第二生活空间同步不断拓展——房子+出行交通工具。同样,历史的行程必然呼唤那些将汽车视为出行空间的企业挺身而出,LEVC是这一潮流的顺应者,也是历史的选召者。


    未来,汽车设计过程将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谁将坐在这台新车中,又想要在车里做些什么?这是一个180度的改变。这种思路转变,听起来非常合理:符合逻辑,且顺应了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从用户和智能座舱开始嘛!新时代一切以用户体验为先,这既是政治正确,也是流量和销量密码。

    万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