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威马变危马,到底什么是新势力的“长期主义”

    电车实验室头像电车实验室头像
    电车实验室2023-10-24

    进入今年以来,威马汽车的危机正在持续扩大蔓延,各种负面消息接踵而至:

    2月28日,上海青浦区消保委警示:威马汽车或经营异常需谨慎购买。

    5月15日,媒体报道称威马汽车出现大规模停产、欠薪或关停门店。

    7月25日,威马汽车官方微博宣布,旗下车型“出海”。

    8月14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威马汽车被执行5亿元。

    10月17日, 媒体报道称威马汽车停发工资超 4 个月,公司目前仅剩 817 人,员工希望把薪资补齐。

    10月18日,威马官方发声辟谣,否认公司破产、否认创始人沈晖“跑路”海外。

    (未完待续)

    作为一年多以来,一直默默关注威马「生命体征」的旁观者。结合近期负面等级不断提升的消息,这让我隐隐感觉到:“或许不会有奇迹发生了。”

    可能也再难听到沈老板那独具一格的Freestyle了!


    01

    关于威马的记忆

    作为一名跟踪「新能源」时间不长的“菜鸟编辑”,我记忆中对威马的初印象,并不是大家口口相传的,2017年那匹“英姿焕发”的骏马。

    而是2020年那个“剑走偏锋”,号称明年就量产具备「L4级」无人驾驶功能的“神马”。

    在那个基础L2级辅助驾驶,刚刚开始全面普及的时间节点。已经变成新势力二线品牌的威马,这一套「L4级」的宣传论调可谓是一声“平地惊雷”,强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可当大家被这一声“惊雷”吸引,抱着猎奇心理,纷纷凑上前去仔细打量的时候,才发现这不过是汽车圈的又一出「标题党」喜剧。

    威马所谓的「L4无人驾驶」,最终落地的成果,只是在特定封闭场景的“无人泊车功能”。

    但这还没完,威马汽车CEO 沈晖,在个人微博发表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观点看法时,他认为:

    “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是功能操作主体,也是责任主体。L4以上级别自动驾驶功能,车内无人状态下,操作主体是车辆本身,责任主体当归属主机厂。 ”

    而当媒体对威马W6车型上,宣称的“L4 级自动泊车”进行体验时,威马的工程师却表示:

    “W6 在进行 L4 级别无人泊车的时候,出事了责任也是在人上。”

    这不禁让人感到有一丝摸不着头脑,再外加一丝滑稽。也不知道该是听工程师的说法,还是该听老板的观点。

    转眼间来到了2021年10月22日,威马邀请了一众媒体莅临位于上海的总部。在当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亮相了旗下首款轿车——威马M7(图片)。

    新车不仅采用了全新的概念车设计语言,拥有接近5米的长度和接近3米的轴距,NEDC续航高达700km,并且在高阶智能驾驶能力上也非常亮眼。

    拥有32个感知硬件,包含3颗自主变焦高精超视固态激光雷达。

    搭载4颗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一跃成为当时感知硬件“堆料”最足的车型。

    发布会上,威马宣称M7将会在2022年内交付。随后,威马M7还获得了德国红点产品设计大奖。

    可怀着满心的期待,来到2022年,我们并没有等来“高大上”的威马M7,而是试驾到了与M7似乎不是同属一个时代的新款威马E.5。

    一台几乎没有任何主流智能化配置,由B端转战C端的老旧纯电车型。

    如果要找一个“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的示例,威马这组宣传与实际的落差,显然十分适合。

    一堆与主流市场明显脱节的车型,外加迟迟没有进一步消息的威马M7。导致进入2022年,威马不论在消费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均表现惨淡。

    在此前提下,威马不得不再次祭出“全村的希望”——威马M7

    2022年8月18日,威马汽车举行线上分享会。带来了在公众视线消失长达8月的威马M7最新消息。

    而在此之后,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剧情。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上关于威马汽车的消息,几乎全都只有一个主题——“威马陷入危机,并且越陷越深。”


    02

    “长期主义”

    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共享”个人观点的自媒体时代,似乎人人都在谈论“长期主义”。

    企业作为集体在谈、领导作为个人在谈、家人作为长辈在谈……有时候看见路边的猫猫狗狗,我也不禁会想:“它们聚在一起也是在探讨长期主义吗?”

    似乎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长期主义”和“成功学鸡汤”有了越来越相似的味道。

    从威马这个华丽开局,最终却落得如此狼狈结局的案例中,若化身成为「成功学大师」,站在上帝视角、使用结果导向,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呢?

    成功学大师「小电」认为:作为一家新势力车企,以“用户为本”和“产品为本”都是坚持“长期主义”的重要法宝。

    “用户为本”:

    在2022年初,威马旗下车型发生了一系列疑似“自燃事件”,威马随后对部分车型进行「上门保养升级」。

    事后却被用户集体投诉,威马名义上在进行保养,实则暗地里对车辆电池进行「阉割锁电」。

    有杭州的EX6车主表示,原本续航500km的车,在升级后竟然只能跑220km了。

    此事一度登上了省级315晚会。通过检测,第三方检测机构认为:测试的三辆威马汽车充满电与实际可用容量有不小的差距,送测的威马汽车有被通过技术手段,调低电池可实际使用容量的可能。

    这对于当时销量情况已经出现明显颓势的威马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深受其苦的用户,甚至自编了一首歌曲《200块就把我骗了》来进行维权。

    无独有偶,在经营危机中越陷越深的威马,最近又整出了一场“卖用户”的闹剧。

    10月中旬,威马车主再次集体投诉,威马车机、手机 App 疑似停服,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使用。而威马汽车400客服电话则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这种漠视用户利益、消极处理问题,“拍拍屁股”摆烂开溜的做法,再度引发了自家用户和网友的口诛笔伐。

    可见,对于需要积极开拓用户群体、培养品牌口碑的新势力车企而言。以“用户为本”的理念光说不练,长此以往,终归会被揭穿本质。

    “产品为本”:

    如上文所述,根据「小电」对于衰退时期威马的记忆。

    在品牌逐渐显现颓势,甚至出现危机之时,威马却将“宣传、噱头、话术”,放在了相对靠前的位置。

    诚然在当今的新能源市场,不乏因出彩宣传而获得出色销量表现的成功案例。

    但细究这些因出色包装营销而“卖得火热”的品牌和车型,在宣传的背后,往往都有扎实,甚至是“遥遥领先”的产品力闪光点。

    而威马在2022年,从M7到E.5的巨大落差,足以说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间,他们已经无法拿出有合格产品力的新车型来尝试“力挽狂澜”。

    能力(产品为本)不行,态度(用户为本)拉垮,将其视为新势力品牌坚持“长期主义”的典型反面案例,或许也极具“教学意义”。


    03

    加速淘汰

    “竞争、内卷、淘汰”,是进入2023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新势力车企竞争常态。

    由于新能源补贴的进一步退坡,以及价格战的厮杀,许多品牌都是“赔本赚吆喝”,处在做亏本买卖的阶段。

    哪怕是像一些“家大业大”的传统车企,上半年利润情况,同比均出现明显下滑。而对于实力、背景相对较弱的新势力而言,挑战自然不言而喻。

    除了威马,今年以来,像雷丁、拜腾、奇点等多家“掉队”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均被曝出经营危机,或已经正式申请破产审查。

    可见,新势力更猛烈的一轮洗牌正在紧锣密鼓地悄然进行。

    早在今年1月,威马试图通过反向收购“借壳”Apollo出行上市。当天下午,威马汽车创始人、CEO沈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电影《芙蓉镇》的视频,视频内容的台词为:“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但可惜即使摆出如此“低姿态”,这场自救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第一梯队新势力品牌,都在咬牙全力冲刺的关键节点,这些掉队的品牌最终都会怎样收场呢?

    次阅读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3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