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欧洲车企,何去何从?

    天天汽车头像天天汽车头像
    天天汽车2023-09-21

    中国车企在慕尼黑的强势登陆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海外媒体大量的报道,致使耳边出现了很多的声音,例如中国车企给了欧洲市场沉重的一击,又或是中国车企开始攻占欧洲大陆。

    或许是借着这样的舆论氛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发布盟情咨文时宣布,欧盟委员会正在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不否认带有一些政治目的的政客会借着这个机会来打压一下崛起势头比较明显的中国汽车品牌,但是中国的汽车真的让欧洲车企恐慌了吗?



    难道中国品牌的向外扩张真的引起了传统汽车强国优势不再?新能源开始发展之后,中国品牌断了这些百年老厂的后路?

    媒体声音需要辨别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车展上对欧洲车企说到“你们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到。”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或许与一些车企高管以及媒体的言论有关。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看衰欧洲品牌的报道,再加上一些高管略显泄气的言论,例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优势,比我们领先了整整一代。”

    其实唱衰欧洲车企的大多是一些海外媒体,其实是有一些酸的成分在里面,毕竟之前主场优势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次参展的中国品牌确实数量更多,像整车厂有比亚迪、阿维塔、零跑、赛力斯、上汽名爵、小鹏等,还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地平线等这样的产业链供应商。



    但是从这些车企的角度来说,其实并没有过多地宣传自身在慕尼黑怎样怎样,或者说是进行一些带有攻击性、甚至说是“挑衅性”的言论,其实这更可以理解为将慕尼黑车展当做是一个宣传自身的平台,尤其是到了德国这样一个老牌的汽车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一些自身技术的展示,或许能够收益更大,更受关注。

    中国车企为什么引起关注

    中国车企在进入到新能源发展阶段之后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其实是全球范围内比较独特的一个市场,其体量巨大,有着足够多的消费者支撑,有着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其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很多品牌投放产品的节奏与策略。

    中国汽车市场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依托新能源技术发展颠覆了已经固化的市场格局,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这可能是这些欧洲传统品牌没有想到的,可能在其高喊“加速转型,积极拥抱新能源”口号之时,中国车企已经实现了销量的积累。

    所以说现在的国内市场当中,新能源成为了发展的主题,更重要的一点是,全面开花的混动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燃油车,尤其是之前欧洲合资企业占据大把销量的10到25万级市场,如今其领地正在被中国品牌逐渐吞噬,而且照现在的态势来看,失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点,中国品牌在搞定自家市场之后,产品与品牌接近饱和的情况下,自然会将目光投向远方,也就是出口海外。



    目前,欧洲其实正在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主要目标,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18年开始,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占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占比从不到6%提升到了近40%,出口欧洲的数量超过了北美与其他地区。

    产品出口向来是一个汽车工业强国的象征,从目前的销量数据、产品力、产品价格体系、供应链、生态等方面来看,中国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进而向外扩张自然会引起行业的关注。

    再有就是合资的反向操作。之前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中国品牌与欧洲品牌的合资是买人家的技术,不过在新能源时代我们看到了大众小鹏的反向操作,而且同期还有更多的品牌的在不断推进。

    可以这么说,欧洲品牌在近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对于中国市场的“掌控”,后续可能会继续逐渐失去中国市场,但是中国品牌,还并没有达到攻陷欧洲的地步。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在产品认知与市场差异上存在较大的不同。

    认知与差异

    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其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化,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在现在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内市场的起步晚,国民与汽车这一产品所接触的时间相对欧洲这样的传统汽车发达地区也要短很多。

    而且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掉一些不曾感受到的细节,而这一点恰恰是欧洲这种具有更长汽车发展历史的地区所关注的事情。



    所以如何认知汽车这件事情上,中欧两地其实看法并不尽相同,对于中国市场的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汽车在除了满足刚需之外,最好是附加属性越多越好,但是在欧洲消费者眼中,购买汽车的想法会更纯粹,就是为了出行,为了驾驶,简单来说可以这么概括一下,一个是买开车的舒适,一个则是买一个乘车的舒适。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的产品优势可能要剥离掉汽车原有的属性再去评判,毕竟汽车发展到现在太难在其身上开发出什么新的花样,那么市场同质化这么严重,那就只能搞一些偏门去进行放大。

    再有就是生活的环境,国内在电子科技领域的发展确实要领先于欧洲地区,这样的环境其实会形成一种智能生态圈,处在这个圈职中的消费者会逐渐被影响、感化,再加上汽车现在的发展方向,很容易在产品的体现层面上形成不同的方向。

    现在中国品牌的产品在软件层上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机械层相对欧洲这些技术积淀更深厚的汽车发达地区其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前面会说,中国品牌攻占欧洲还为时尚早的原因。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中国品牌是不是真的想进入欧洲市场,或许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中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的新能源增长趋势其实是相同的,而且在纯电方面的增长空间足够大,但是这个时候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欧盟的政策保护越来越严格,准入市场的条件变得越来越苛刻。

    这也可以看作是为了保护这些老牌车企能够顺利转型去留出更多的时间,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转入了快车道,但是也需要意识到超车道的空间还是有的,而且对手的实力并不弱,后续的重点其实更应该专注在核心技术领域,并且不光要知道车怎么造,更应该知道怎么调,这才是真正走向汽车强国的关键。【iDailycar】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