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损人不利己

    爱驾天下头像爱驾天下头像
    爱驾天下2023-09-18

    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的强势增长,欧洲有些“坐不住”了。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近日的欧洲议会年度演讲中宣布,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生产商提供了巨额的国家补贴,导致了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之际,欧盟为何在此时突然发难?反补贴调查的背后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大规模“入侵”的忌惮?

    补贴是全球通行规则

    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和补贴有没有关系?不可否认,确实有过。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是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开始的,这个工程的全称是“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

    第二年,中国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了2012年,已明确由中央财政对购买试点给予补贴。

    2014年,中国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并开始实施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

    但进入2017年,国家开始提高推荐车型目录门槛并进行动态调整,补贴开始退坡。

    此后,在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国家补贴已经完全退出。为了公平竞争,国家还要求地方在2018年底开始就不能给新能源汽车补贴。

    随着国家补贴有序退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反而越战越勇。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当时推出补贴政策也是迫于无奈。毕竟,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当时只是一个“试验田”,能否发展起来,还是个未知数。其实,当时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比如清洁柴油、甲醇、氢能源和混合动力,到底哪一个技术路线能率先跑出来,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正是因为中国前期交了大量的“学费”,吃了无数的苦头,踩过了无数的坑,才有了新能源汽车今天的蓬勃发展。而且中国电动车发展一直围绕着消费使用和社会需求来展开的,对欧盟来说,应该感谢中国在当年所付出的努力。因为它让全球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希望。

    其实,采取补贴方式,也是一个国际通行规则。比如2021年,日本就提出,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日本政府有意从2022年春季开始,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予以加倍补助,最高可达2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万元)。

    就在近日,美国宣布将引入中国电池巨头国轩高科的投资。据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国轩高科将携带20亿美元(约合147亿元人民币)前往美国建厂,而美国伊利诺伊州也给予了各种优惠条件,甚至提供比其他企业更低的土地租金。

    一个国家为什么要通过产业政策去推动产业升级?其实在经济学中有个重要概念,叫“外部性”或者说“正外部性”。即经济主体(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而正外部性就是无须花费代价就能直接受益。

    也就是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壮大,仅靠砸钱是不行的,最终是要靠市场的力量才能突围。欧盟此次反补贴调查实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真的存在倾销吗?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累计出口汽车达到321.6万辆,同比增长了69%。这不仅超过了我国2022年全年的汽车出口数量,也让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但这样的数据,真的是靠补贴和低价取得的吗?

    我们知道,补贴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倾销,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等。

    那么,中国新能源汽车真的存在这样的行动吗?全国乘联会崔东树认为,所谓“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评估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通过低价商品对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事实是,出口欧洲的国产车价格普遍较国内价格贵,甚至翻了倍。比如比亚迪海豹的售价为44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价格则为18.98万元起;ATTO 3售价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国内元PLUS的售价13.58万元起;汉EV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国内起步价为20.98万元。

    崔东树说,欧盟应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洲的发展和经营成本。“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有理有据有节地应对调查,力争最好的结果”。

    新能源产业强在创新

    仅仅靠补贴是无法让一个产业强大的,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弯道超车”。

    比如说,在三电领域,中国电池企业纷纷推出技术路线差异化非常明显的产品,如刀片电池、弹匣电池等,大幅度提升了电池能力密度和安全性能。正是这些精彩纷呈的技术大PK,甚至在“卷”的基础上,推动新能源电池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都是连“抄作业”都没有现成答案的探索,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无人区”。

    凭借这些领先的技术,中国在智能化、电气化等领域不断积累,并开始反哺国际车企。例如,大众汽车入股小鹏汽车,丰田汽车与小马智行成立合资公司,奥迪牵手上汽,大众携手国轩高科,等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市场换技术再到技术换市场,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完成了一次身份对调。

    基于此,不少跨国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可谓是“心服口服”。

    此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贝瑞德就表示,在智能网联和智能驾驶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

    针对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这样说:“很多人觉得两个竞争关系的企业如何能走到一起?但我们认为,当下合作共赢开放是主流。”

    相较单方面的,合作才能共赢。

    在刚刚结束的慕尼黑车展,中国企业的参展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新高。有统计显示,整个车展上41%的参展企业总部都位于中国,现场感觉像在国内参加车展。

    以至于,欧洲主要车企都表示要进一步抓住中国市场的机遇,强化未来的竞争力。

    汽车的产业链很长,一台车有上万个零部件,供应链常常在三级以上。就在今年6月,中德两国多部委以及多家德国车企就已经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传递了两国对继续强化汽车产业合作的战略态度。

    以德国为代表的海外汽车工业有着百年积累,而中国电动汽车有着创新技术。放在一起,这将会是一场“1+1>2”的双赢游戏。

    因此,在欧盟表示要启动反补贴调查后,反对的最大声音来自于内部,比如德国工业界就发声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如今,汽车产业已经全球化, 反其道行之,不仅阻碍科技进步,还放大了分歧和冲突,只有保持开放的理念、合作的态度,才是激活创新活力最明智的做法。

    欧盟启动“反补贴调查”,不仅得不偿失,反而会将自己封闭于先进技术之外,损人不利己。

    爱点评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可以说,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这种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也让本区域内的消费者无法享受到高品质的产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