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小鹏牵手滴滴,欲打造“15万元级”爆款车

    市界Pro头像市界Pro头像
    市界Pro2023-08-29

    小鹏、滴滴“联姻”

    继上个月引入大股东大众汽车集团后,小鹏汽车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8月28日早间,滴滴出行与小鹏汽车相继发布公告称,双方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在包括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小鹏汽车推出的智能电动汽车在滴滴共享平台上的运营、营销、金融和保险服务、充电、自动驾驶以及国际市场的联合开发多领域展开合作。同时,通过合作,小鹏汽车也将正式进入多品牌战略阶段。

    此次战略合作,实际上是小鹏汽车收购了滴滴出行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根据小鹏汽车公告,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3.25%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据悉,此次收购的最高总对价约为58.3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18亿元)。

    作为此次战略合作的核心,小鹏汽车会基于滴滴出售的资产,打造一款价格15万级的A级智能电动车,项目代号为“MONA”。据悉,“MONA”将以全新品牌、首款产品的形象进入市场,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

    小鹏汽车是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后者将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全力支持。

    ▲(图源/小鹏汽车公告)

    在“MONA”具体分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由于“MONA”的平台原来已经在开发,这次合作之后,新产品会应用小鹏汽车SEPA 2.0扶摇架构里面的很多能力,包括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可以明确的是,“MONA”在高级智能驾驶上,一定会全面使用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和XNGP体系。

    此外,在造车环节,“MONA”会在小鹏已有的生态上进行制造,“在供应链体系里面,我们会延续在滴滴原来的供应链体系,加入小鹏在扶摇架构的相关体系,我们会组合去把它做得更好。”何小鹏称。

    而渠道和运营方面,滴滴主要是从生态上支持出行的销售和运营,而小鹏会从To C(面对消费者)的领域继续进行销售。

    针对本次合作,何小鹏认为,小鹏全新品牌及产品的推出,不仅可以通过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还将使智能驾驶技术得到快速普及,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享受到科技普惠带来的出行便利。

    “小鹏和滴滴的合作还将在多个潜在领域提升双方的品牌及商业价值,为小鹏汽车引领电动汽车智能化、共享化、国际化,在长期打造下一代智能出行生态和探索智能驾驶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增长机遇。”何小鹏称。

    滴滴董事长兼CEO程维则表示,滴滴一直致力推动出行市场的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小鹏汽车在汽车智能化技术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双方将持续在多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交通和汽车产业的变革。

    双方合作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率先给予了积极反馈。截至8月28日港股收盘,小鹏汽车股价涨幅达到10.91%,至72.20港元/股。

    滴滴转向“华为模式”?

    滴滴与智能电动车的缘分,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其智能电动汽车项目在内部有个代号,名为“达芬奇”,曾有消息称,滴滴“达芬奇”团队规模一度高达1700人。

    2020年年底,比亚迪与滴滴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D1,已经在长沙比亚迪基地正式投产,同时,首批新车也进行了交付。

    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滴滴负责出设计方案,比亚迪负责生产,后者为前者代工。不过,D1并不会推向C端市场,而是网约车司机向滴滴平台以租赁的方式使用。

    与上述合作方式不同,这次滴滴与小鹏汽车的“联姻”,向外界明确了滴滴智能电动车项目的初衷,就是为车企赋能,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据知情人士透露,小鹏收购滴滴智能电动车项目资产后,“达芬奇”团队还会保留一部分人员,继续开展后续工作,向其他车企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产品。同时,小鹏汽车副董事长、联席总裁顾宏地也认为,滴滴未来也许也会和其他车企展开类似的生态合作。

    如何理解滴滴和小鹏汽车的合作模式呢?如果要从目前的市场找一个参照物的话,可以类比华为做汽车业务的思路,也是自己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目前,华为跟车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标准的零部件模式,即作为普通的供应商为主机厂提供标准化部件,如电机、电控等;二是华为HI模式,强调与主机厂联合开发,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三是智选车模式,华为不仅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还会提供渠道、运营等方面的支持。

    不过消息面上,滴滴与车企的合作模式还没有更多信息的释放。

    ▲(2020年7月22日,上海,滴滴出行自动驾驶出租车上路测试。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小鹏汽车来说,“MONA”已经是一款准量产的新车,其收获的不仅是有形的资产,还有滴滴在此积累的技术及人才。

    8月28日,顾宏地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本次合作,公司还会收购与“MONA”相关的所有研发的测试、设备等资产,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员团队也会加入小鹏。

    站在滴滴的角度,经营多年、投入了几十亿元的智能电动车项目,需要尽快证明网约车平台公司在智能汽车终端的闭环商业逻辑,而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接手相关资产,对滴滴而言是好事。

    有业内人士预测,小鹏汽车与滴滴的合作,跟此前它与大众集团的合作不同。前者将开启车企与网约车平台等上下游企业联动先例,若该合作路径被验证可行性,会进一步重塑车企估值体系,小鹏汽车可首先获益。

    而从整个市场看,“MONA”作为A级智能电动车,深入燃油车优势区间,15万区间电动车一旦被智能化赋能,产品力会迅速与燃油车车型拉开距离,燃油车出清的进程或将加速。

    决战15万元新能源汽车赛道

    小鹏与滴滴的合作早有预兆。

    一周多以前,在小鹏汽车二季报发布后的财报会议上,何小鹏突然推翻自己此前“15万级别没有人能够把一个全面的智能辅助驾驶汽车做好”的观点,并表示随着成本下降,有信心可以推出15万级别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汽车。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如今滴滴、小鹏“联姻”的消息传来,想来何小鹏当时所说的“已经看到了明确的路径和时间节点”,指的就是这次合作。

    先不论高阶智能驾驶方案,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全国乘用车10-15万元价位是销售车型的核心主力市场,销量占比达到了33%,而15-20万价位则达到了17%。可以说,15万元级是当前用户购车的首选“黄金价位”,特别是15万元级别家用车赛道,当前更是面临白热化竞争局面。

    对处在这个赛道角逐的车企来说,考验供应链体系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时刻到了。

    面对市场的激烈厮杀,小鹏汽车对“MONA”的发展前景笃定。何小鹏认为,“MONA”的产品竞争力远超现在市场15万上下级别的其他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保守一点,一年最少也得卖到10万辆以上。

    ▲(轿跑SUV小鹏G6(图片|配置|询价)正式上市 市民广州旗舰店体验。图源/视觉中国)

    何小鹏的信心并非毫无依据,小鹏G6因为定价策略订单暴增,上市首月的Max版本订单占比达70%,远超预期。然而,产品的竞争力无法使车企忽略降本的必要性。

    按照何小鹏所说,目前公司已经摸索出了降本的具体方向,首先是技术创新,“2024年,我们计划通过技术创新使XNGP的BOM成本降低50%。我们在动力系统、整车硬件、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降本项目正在高效地执⾏推进,我很有信⼼实现到2024年底成本降低25%的目标。”

    其次,小鹏汽车计划跟随其他级别15万级的汽车制造厂商,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如何用最合适的规模来进行控制。

    “同时,小鹏和滴滴的合作让我们也能够确保新车型的初始化规模比想象高很多。”何小鹏说道。

    从越级竞争力到打造爆款,再到降本,或许对小鹏汽车来说这也是一次机会。“MONA”若真能在15万元新能源汽车赛道脱颖而出,才真正是小鹏汽车能延续打造第二品牌、第三品牌的开始。

    作者 | 刘冬雪

    编辑 | 田晏林

    运营 | 贾天宇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