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合资汽车的下半场即将结束,二线品牌退场的概率接近100%

    天和Auto头像天和Auto头像
    天和Auto2023-07-25

    合资汽车和自主品牌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如果问汽车爱好者这个问题,也许答案会是五五开;因为合资汽车和国产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基本就是半对半,各自都有半数的粉丝与用户。可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最终的赢家一定是自主品牌;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工业,是支柱产业,是国家脊梁,长远的发展势必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其中一定要有发达的汽车工业。

    所以汽车行业未来的主角一定是自主品牌,合资汽车只是剩下少数几个,其意义也主要是维持行业生态平衡;按照市场占有率来分析的话,现在的头部合资汽车制造商已经所剩无几,甚至是屈指可数,比如大众汽车和丰田汽车,美系合资汽车的占有率已经不足10%。

    以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为参考,东风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三菱、长安马自达等品牌的销量同比缩减幅度均超过20%!神龙汽车的标致雪铁龙也是不遑多让。韩系汽车的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依旧是冷门品牌。曾经的五大合资车系的数十个品牌,现在只剩下大众汽车和丰田汽车还算巨头;不过这些品牌的粉丝依旧对品牌很有信心,认为这只是因其他因素对车市产生影响从而造成的局面,只要车市回暖就能改变品牌现状。然而这个想法过于天真了,可以说这些品牌基本都没有逆转的希望,现阶段正是马太效应的强化过程。

    大多数合资汽车品牌会被淘汰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因素正是开篇讲到的内容,只要自主汽车产业链足够完善且具备规模,那自主品牌就到了快速成长期;可是市场就这么大,所以此长彼消则是必然要出现的转变。

    第二大因素是汽车电动化,合资汽车的拿手好戏是造燃油车,虽然自主品牌的燃油车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可是在“资历”方面还是处于劣势;绝大多数人都不懂车,选择的参考就难免有一般逻辑思维里的“资历”的概念。比如合资汽车粉丝经常讲到的“人家是百年车企,你短短几十年怎么可能反超!追平都不可能”,殊不知在工业4.0的阶段里实现反超的速度会快到惊人。

    可是情怀是最难改变的,所以必须要找弯道来超车。

    综合常规能源和碳排放等元素的综合考量,使用可永续利用的电能的汽车成为最终方案;只不过这是一个新的概念,长期沉浸于内燃机车的外国汽车厂商势必会排斥新的技术,反之,年轻的自主品牌总能快速的掌握与应用新技术。


    电驱动技术带来的是汽车使用成本的大幅降低,使用体验的大幅提升,性能更是在翻倍的增长;可以说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相比,其差距是巨大的。只要电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规模也会不断扩大,随着两者的同步扩大则会逐步拉低电动汽车的价格。目前已经做到10万元以上的电动或混动汽车价格与同级燃油车相同,于是购车预算在这个范围内的消费者则在陆续放弃燃油车——这就等于陆续放弃合资汽车。下一步则是实现5~10万区间的主力车型电动化升级,在完成这一块市场的布局之后,大部分合资汽车也就要退场了。

    第三大因素是产能过剩,燃油车即便将价格进一步的拉低到低于同级电动车也不会再有市场。

    简而言之,会购买汽车的人就是这些,当有了价格合理的电动汽车可选,燃油车即便价格低一些也会成为“淘汰选项”,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在选购车辆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买新不买旧”的心态。

    所以燃油车想要活下去就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进一步的开拓市场。

    然而这并不现实,汽车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现阶段要做的是优化产能。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高达4289万辆,而同年产量只是2702万辆、销量相当。也就是说产能利用率只有63%,超过1500万辆的乘用车产能是闲置的。


    产能利用率低于75%则为产能严重过剩,所以汽车电动化不仅是一种车辆驱动技术的变革,同时也要通过这种技术来进行行业优化;说白了就是去掉垃圾产能,淘汰掉缺乏竞争力的技术、品牌和企业。而从目前的汽车电动化进程来看,等待被淘汰的主体只有可能是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

    所以二线的合资汽车品牌基本都难逃退场的结局,能剩下的合资汽车品牌真的会是屈指可数。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万次阅读
    103评论
    19赞同
    收藏
    分享
    103评论
    19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