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紧凑型轿车将渐渐消失在电气化时代……

    驾仕派头像驾仕派头像
    驾仕派2023-02-27

    文章开头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买一台电车,你会买轿车还是SUV?欢迎在评论区说出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10年前大家都觉得电动汽车是天方夜谭甚至嗤之以鼻,那么到了电动汽车满街跑的2023年,相信除了有经常跑长途需求(300km以上)的朋友依然会坚定站台燃油车外,大部分人都已经接受了电动车,也有更多人跃跃欲试。“汽车电动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现在说这句话应该没多少人会反驳了吧?逐年上涨的电动汽车市占率也说明了一切。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已经来到了25.6%,每卖10台车里就有2-3台是新能源车。并且从2013年开始新能源车也是在不停发展,虽然其中依然有大量的非纯电动汽车,例如比亚迪宋PLUS DM-i等,以及低速电动车如宏光MINIEV等,并且还有一部分是网约车销量,但总体而言我们在路上和身边朋友当中,也能经常看到新购入新能源车的存在,光是我身边入手了插混、纯电的车主就有二十好几个。

    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新能源时代,似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SUV产品,轿车往往也是B级、C级甚至D级,销冠选手如朗逸、轩逸、卡罗拉、速腾等紧凑级家用轿车的尺寸,为什么很少出现在新能源汽车上?

    我总结了几个我的看法,希望能尽量讲清楚这个原因。

    1. 市场

    SUV好卖受众广这点没有任何异议了吧,除了中国以外,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TOP3销量。美国人民钟爱皮卡,销量TOP3全是皮卡,光福特F系列一年就能卖65万台,汽油不要钱似的;德国销冠依然是万年高尔夫,但紧随其后的是途观和T-Roc;英国这边的销冠是逍客,这是我没想到的,第三名是Model Y。所以哪怕是钟爱A0级小车的欧洲人,也抵挡不了SUV的诱惑(除了神奇的意大利)。

    并不仅是中国消费者,几乎全球主流汽车市场都对于空间更大的车情有独钟,如果国内的用车环境跟漂亮国类似,那我相信精品皮卡也会抢占掉一部分SUV市场。所以电动车做成SUV、越野车甚至皮卡等,会比做轿车更容易卖出去。

    2. 没必要

    电动车跟传统燃油车最大的不同点是动力总成和储能方式的变化。成年人总是会“既要也要”,我想要车内纵向空间更大又不想拉长轴距,那就把后驱改成前驱;我想要操控强重心低,那就直列改水平对置,压低车身高度;我想要完美50:50的配重比,那就把发动机扔前后轴中间等等。但慢慢你会发现,改了这头又缺了那头,汽车诞生之初到现在就没有哪台燃油车能同时满足大空间、动力炸裂、操控强、短轴灵活、重心低、油耗低等这些功能,所以才有了多种多样对应不同场景下使用的车型。

    但以上这些问题到了电动车上瞬间迎刃而解,电机强大的扭矩和瞬时响应让0-100km/h加速随随便便超跑级别;动辄两三百公斤的电池放底盘,重心想高都难;电机尺寸相比燃油车引擎也小了特别多,总布置工程师喜笑颜开;少了布置问题,前后轴距轮距调整更方便;至于油耗那就更不成问题了。

    可以说电车很容易做成“既要又要”的车型,那为什么很少做紧凑级轿车?

    因为没必要。紧凑纯电SUV就能满足操控要求,同时升高的这点重心在大块电池包面前不值一提,多出来的这点风阻系数对续航里程的影响无足轻重,并且都已经紧凑级了,自然电量会有所限制,大部分消费者更多还是用这种车型在城市代步,速度不高的前提下,风阻对续航的影响只会更小。所以对于车企来说,与其做一台空间更小的紧凑级轿车,为啥不做SUV呢?

    3. 电池包布置

    这点是重中之重,也是为什么很多车企在造电动车的时候,首选是造一台SUV或者中大型轿车。

    不要忽略了,电池包并不是板子,而是一个大方块,甚至比越野车的大梁都厚,同时也没有比车底空间更大更好布置电池包的地方。这就带了一个问题,为了放下这块电池包,注定要么侵占离地空间,要么侵占乘坐空间,要么就两边都占一点,你选一个。

    现在让我们代入一下工程师的视角,来想象一下设计制造过程:

    拿到供应商的数模后我们左右观看,这尺寸当然是放在中间左右最好啦,既保证了离地间隙,又不会过分侵占乘员空间,完美,这弄一台跟轩逸雷凌卡罗拉一样的紧凑型电动轿车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现在把电池包尺寸加进去看看空间怎么样,诶这个头部空间貌似满足不了95%人体模型,哪怕座椅调到最低的情况头顶也剩不了多少地方,往下拉又满足不了最小离地间隙要求,万一磕到电池包就玩大了,那就稍微拉高一点车顶试试看?

    完了,这怎么越拉越像个SUV,算了算了,还是拉回原来的状态,从座椅下手,能多低给我降多低,尽可能让臀点接近地板来降低坐姿,反正丢给供应商做就完事了!

    供应商满脑子黑线:“你这个高度,根本不够我们在底下放个电机的啊,这咋搞电动座椅?要么你们就干脆换成手动座椅,还省钱。”

    “那可不行,用户肯定会抱怨的,不行不行,你试试看把座椅弄薄一点不就完事了?”

    一周后样品装车,车辆主观评价工程师:“你这个座椅把我坑惨了,开个半个小时屁股又酸又疼,坐垫又薄又硬,这指定会引起用户抱怨,还有就是人机工程莫名其妙,腿托完全支撑不到大腿前部,后排也一样,这跟板凳有什么区别?不说了你这个肯定是高风险红色项,不改就等着上会找老板讨论吧。”

    最后,搞鸡毛的紧凑级轿车!

    哎等等,你刚才不是说电动车也有B级C级轿车,它们遇到的情况难道不一样?

    区别来了,由于B、C级拥有更长的轴距,所以前后轴中间的面积是更大的,同样的电量或者稍微大点的电量可以由厚度让给长度和宽度,重点车型甚至可以重新开发电池包中的模组来适配这套底盘。同时B级C级电动车的售价会相对更高,成本也随之上升,又或者是厂商通常会通过这类长度超过5米的中大型轿车来确定豪华品牌/高端车型的身份,因此就能花更多的钱去开发新产品,至于紧凑级轿车这种,没必要浪费开发费用,将就着能用通用模组是最好的方案。

    说到这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了吧,再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smart大家都知道的,一直以来都是以小而著称,那么再看看重新开发的纯电smart,也就是精灵#1,虽然看图片好像都是这样没啥区别,但实际大家去店里看一下实车就知道,这尺寸就比油版的要大得多,活脱就是台紧凑型SUV。

    OK你说精灵#1跟奔驰跟Smart没啥关系,都不是一个团队开发的东西,名字虽然一样但完全不同……那好,我们现在再看看最近要发布的极氪X,从尺寸、比例什么的来看,跟ID.3的感觉是差不多的,采用的是类似领克02 Hatchback的设计,但吉利却干脆将它定位为紧凑型SUV。

    通过某头部汽车网站的搜索指引,找到纯电-轿车这一栏的时候你会发现,但凡是紧凑级尺寸(4.6、4.7m左右)的纯电轿车,要么就是长得像SUV,例如:极星2、ID.3;要么就存在车内坐姿过高的问题,例如:小鹏P5、微蓝6。同时相比之下,紧凑级新能源SUV要比轿车多得多。而更大一点B级轿车,依然会因为电池包多少存在一些坐姿过高的问题,例如:蔚来ET5(图片|配置|询价)、深蓝SL03。

    而像比亚迪海豹的做法,则是通过自家的CTB技术,把电池直接镶在底盘上,再加上自家的刀片电池,去掉了原来外部电池包壳体之后,节省下大量的Z向空间,这种设计无论是布线、总布置、能量密度、人机工程、扭转刚度等都能得到相当大的自由度和优势。然而,又有几家车企能这么玩,要知道BYD的“主业”是搞电池的。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新能源时代紧凑级轿车将慢慢消失的原因,或许当大家都能玩得转像BYD一样的CTB技术,又或者电池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时候,才会有人想起来,我们能造一台纯电动的紧凑级轿车玩玩,但如今看来,至少在中国市场,是真的越来越没必要了。

    文|莫逸龙

    图|网络

    .万次阅读
    203评论
    320赞同
    收藏
    分享
    203评论
    32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