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华为造车,能否可持续?

    中国品牌头像中国品牌头像
    中国品牌2022-10-17

    文 | 何茜

    近期因“造车”华为又一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不造车的华为,已经主导发布了第二款车型
    ——问界M7(图片|配置|询价),并在今年8月实现了单月交付 量破万的新成绩挤入了新能源车销量前十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华为“造车”的前景问题,换言之,需回答华为 “造车”能否可持续?

    到底“造”不“造车”

    重要的事说三遍,但在不造车这件事上,华为发现,说了三遍,任正非也公开明确表态“华为永远不会造车”。很多吃瓜群众的态度是:你说你的,我只相信我看到的。

    因为任正非也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过“华为不做手机”,这是记录在《任正非全传》中的原话。之后,华为在GSM获得成功后顺势开始研发3G,而研发3G业务必须有手机终端,华为没有,也没有厂家愿意卖终端给华为,用任正非的话说,“我们这才被迫开始自己来做”。

    所以对于华为“不造车”的声明,吃瓜群众持有保留意见。毕竟从产业链布局来看,华为从2012开始布局汽车业务,已经推出4D激光成像雷达、车规级芯片麒麟990A、符合5G及V2X标准的通信模组、双模通信芯片巴龙765等硬件产品,HiCar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鸿蒙车载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技术。

    可以说,无论是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等硬件的研发与制造,还是5G通信技术,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软件开发,华为均有布局,是少有的软件与硬件都有的科技巨头。

    就像曾经因为卖不出自己的3G网络设备而下决心造手机,如今的华为首选的依然是“供应商”的身份。但如果卖不出自己积累的一筐子技术,或者与整车厂合作不顺畅,无法充分释放自己的技术实现变现,那么未来从上游向下游延伸,介入整车业务也是一条无可避免的路径。

    更何况,以鸿蒙操作系统为基础的HarmonyOS智能座舱、集成式智能热管理系统和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产品,通过与整车厂的合作,华为的产品能力已经得到市场的检验。而华为的云计算部门为车联网方面的技术支撑能力,以及终端提供销售渠道方面的运营能力,也得到了市场的检验。

    总的来说,假如真的有那一天,那么华为的战略大概率是“造整车”。

    供应商身份”

    华为目前的造车模式是“供应商模式”。

    所谓供应商模式,指的是华为向车企提供造车的各种软硬件。比如华为为车企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激光雷达在内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再如华为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并提供销售渠道。

    以赛力斯SF5、问界M5(图片|配置|询价)和问界M7为案例,从外表、内饰、座椅、油耗到销售渠道方面,问界两款车型拉满“华为感”,目前问界车型已经进入华为旗下超过600家门店和122家用户中心。

    这种模式中,华为将深度参与汽车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选用、销服体系等。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华为的优势主要在软件、算法和生态,不造整车,能为整车厂商输出的解决方案,其实十分明智。

    一旦涉足整车制造,就站到了一众整车企业的对立面,被视为竞争对手。面对一些强势的车企,华为还是不得不维持供应商身份,提供点到为止的能力,避免陷入“造车”舆论。

    所以,华为多次声明,未投资任何车企,将来也不会投资,更不会控股参股等表态,可谓“求生欲”很强了。

    以长安阿维塔汽车为例,阿维塔的“含华量”一点都不少,包括华为的双电机四驱系统、华为域控制器、鸿蒙系统、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等,但长安汽车在阿维塔中持股39.02%,宁德时代持股23.99%,华为不占股。

    目前华为只敲定了北汽极狐、长安、广汽、小康等少数几家车企,大多车企还在观望。

    几年前百度高调推出阿波罗自动驾驶技术,高喊欢迎合作伙伴加入一起打造智能汽车生态时,众多企业都盯着百度的整车制造,跨界造车大潮之下,难得有华为这样如此清醒的,志不在整车,而是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支持者。

    至少目前来看,“供应商”身份这本账,华为的高层早盘算清楚了。即便传统汽车业被颠覆,靠软件挣钱的时代真正到来,华为效仿苹果的代工模式,把制造外包出去,只挣产业链最核心环节的高利润,轻资产运作还名利双收,这真的很香。

    至于将来时机成熟时是否造车,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