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中国家庭汽车总价八成不超20万,为何造车新势力却看不上?

    智电汽车头像智电汽车头像
    智电汽车2022-07-05

    文/土木

    近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详细披露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项数据。其中,披露了全国及各省份家庭用车价位情况。数据显示,中国有车家庭比例达到了41.67%,在有车家庭中,81.2%的家庭开的是20万元以下的汽车。

    另外,从全国情况来看,家用汽车总价在20~30万元的家庭比重为4.46%,占全部有车家庭的10.7%;总价在30~50万元的家庭比重为2.16%,占全部有车家庭的5.2%。总价50~100万元的家庭占比为0.88%,占全部有车家庭的2.1%。总价在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为0.27%,占全部有车家庭的0.65%。

    有超过八成的中国家庭汽车总价不超过20万元,但反观市场,除了零跑、哪吒这类以低价B端市场起家的新势力外,在这个价位区间几乎看不到其他造车新势力的踪影。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何这些新势力还要持续冲击中高端?

    在这个价位难以与燃油车竞争

    除了显而易见的中高端车型更容易获得高利润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新势力的自信还没有演变为“自负”。

    传统燃油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整个产业链都已经极度成熟,特别是进入中国较早的外资品牌,已经在国内拥有自己工厂甚至是研发中心,从生产到销售都已经非常完善,生产一辆燃油车的成本能够压缩到最低。

    再看新势力,没有任何基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虽然理论上来说,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更简单,但在底盘设计、“三电”研发生产等方面,除了比亚迪等一些资本、技术雄厚的新能源龙头车企,大部分新势力都没有自己的电池设计能力,很多连电机、电控等都是通过采购,再进行整车组装。特别是电池成本,不说最近的涨价问题,早期同样因为技术等限制,电池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所以新势力的前期投入会非常巨大,并且后期随着规模扩大,修建工厂、研发投入都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那么反映在产品上,想要尽早弥补亏损达成盈利,那么选择定价更高的中高端车型会相对轻松不少。

    如果执意做10-20万这个价位区间的产品,就会因为成本压力导致无法压低售价,与形成规模效应的合资品牌主力产品竞争必将成为炮灰。所以在这一点上,新势力很聪明。

    这个价位区间消费者要求更苛刻

    相信即使不通过数据,仅是平时对于身边家人朋友的观察大多数人应该也能想到,选择10-20万这个价位区间车型的家庭,绝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第一台车,是一辆刚需车。那么消费者在购买时必然会是慎之又慎,货比三家,对这台车的要求会更全面和苛刻。

    尽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不短了,但和燃油车的发展历史相比依然算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消费者在选择汽车产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已经发展完善的燃油汽车,毕竟从购买到售后维修都是看过、见过、经历过,心里会更有底。

    而新能源汽车,除了比亚迪这类元老级企业,对于刚起步的新势力来说,消费者最怕的就是,车买了公司不在了,没有了售后保障。所以第一台刚需车最重要的就是求稳、不出错。相比新能源车,购买深耕多年的合资品牌亦或是发展迅猛的自主品牌燃油车型都更安心。

    但新势力瞄准的中高端车型就不一样了,它们的价位区间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都不再是第一台车或者刚需车,所以这些家庭会更愿意花钱去尝试新事物,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也会更高。

    既能做更高价位的产品保证利润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又更高,对于想要杀出一片天的新势力来说就是最好选择。

    当然,车企的自身战略笔者只能通过自身并不丰沛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或许还会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但看看现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势力们,这个战略确实是极其成功的。

    写在最后:

    说到底,新势力之所以不做10-20万区间的车型,无外乎对成本和品牌发展的考量;对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希望能够买到更知根知底的品牌和车型,自然也不会优先选择新势力。所以这一现象看起来不合理却又有些道理。

    但我们也不能就因此而批判那些放弃这个群众刚需市场的新势力们,毕竟只有活下来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持续的研发和投入、打响自主品牌的名号,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

    .万次阅读
    299评论
    108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