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独立试驾AMG A 35 L:国产AMG的快乐

    驾仕派头像驾仕派头像
    驾仕派2022-01-13

    在五年前很多人都不曾想到,奔驰会把一台挂着AMG之名的轿跑车国产化。因为那时候恐怕没有人相信,奔驰会把中国市场放在如此高的地位,也不会预见到多年后豪华品牌在国内的竞争白热化,更不会想象到此后整个汽车行业的大变革。如今,行业的镁光灯都已经聚焦在了电动化、智能化的身上,对于高性能车甚至传统豪华车的关注程度都已经低了不少。我曾经以为,这台A 35 L的国产化,是性能车这一类小众产品在国内拉开竞争帷幕的伊始。然而没两年,奔驰就不得不全面转向电动化。像A 35 L这样的国产“大玩具”,恐怕终究还是只能成为孤例。那它还有着多大的价值呢?我们这次来简单聊一聊它。

    其实,就算没有“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大潮冲击,这台挂着AMG名号的小车,本身也带着太多让人刺眼的标签了:国产、前驱平台、加长版……在很多人看来,与其说这是一台AMG,还不如说是一台挂着AMG标签的魔改货,血统甚至还不如更高尔夫GTI纯正。甚至有人调侃说,这是一台会被同圈子“踢出群聊”的“伪钢炮”。

    不过抛开这些所谓的“情怀”因素,这台A 35 L账面上看还是很能打的,尤其是重中之重的动力。2.0T的发动机和7挡双离合变速箱都是从德国原装进口。这具2.0T涡轮机代号M260,带有双涡管单涡轮技术,保证低扭的同时还能兼顾涡轮响应性,还有电控泄压阀、可变气门升程、铸铝缸体等。306匹的马力加400N.m的扭矩,保证了仅有4.9秒的百公里加速,极速也是轻松达到250km/h的系统上限。当然榨出这样的动力水平也是有代价的,喝98号油可不是谁都能吃得消的。连带前副车架、白车身和悬架都经过强化,还有标配的前唇、侧翼风刀、扩散器和鸭尾,一台高性能版车型该做的标准动作,它基本都没落下。

    不过,要比“刷”参数,显然电动车的优势更大,而更直观、更独具一格的体验才是更有意义的。这也是我觉得面对电动车冲击之下,燃油车最有力的反击资本。

    这台A 35 L的动力,不会像电动车那样让人措手不及,从踩油门到动力涌现有比较明显的延时性,甚至在巡航状态下突然来一脚Tip-in的话,数字仪表盘跳针近半秒后,变速箱才反应过来全力杀挡。但是此后涌出的力道冲劲十足,而且节奏分明、铿锵有力、声势浩大,这种的发力方式显然是电动车不具备的。加上浑厚中带着沙哑的咆哮声,搭配如同磐石一般坚硬的悬架,给人的体验就像是在开着一台大号卡丁车。切换成运动模式之后,升挡动作更加直接粗暴,每一次低挡位切换都感觉自己被莫名踹了一脚。

    这台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动态模式的匹配做得很完善。方向盘下方左侧的按键可以快速切换自动和手动模式,以及关掉启停系统乃至ESP;下方右侧的旋钮,可以快速切换防滑、舒适、运动、超级运动加上自定义五种动态模式。舒适模式下除了1、2挡的换挡冲击依然比较强之外,大部分情况下只有比较细微的顿挫感,基本上做到了完美的兼顾日常市区行车和偶尔撒欢,用比较放松的方式跑山路,也能保持比较流畅的节奏;运动模式反应够快,动力储备充裕;超级运动模式下,车子则会一直处于打鸡血一般的激昂状态,换挡动作拳拳到肉。另外三者在不同车速下的转速匹配策略区分度很明显,而且都做得恰如其分。

    不过,作为一台性能车,很多影响日常体验的细节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中低速下行驶的拉扯感很强,而且松油之后的转速滞留有时候会长达数秒。这种情况在1.3T的普通版A级上就已经存在了,放在AMG版本车型上,这种设定反而会显得更合理一点。然而哪怕是舒适模式下,Tip-in再Tip-out后,也要等大概一秒多左右才会升挡,这就显得有点过了。

    底盘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首先是转向。由于用上了可变齿比的转向系统,所以从左往右打满不过两圈半,除了手感更沉稳一点外,打起方向来的体验很接近普通街车,虚位控制合理,方向盘中位不会过于敏感的同时,攻山时的大角度转向也能应付得过来,低速调头的半径也控制得还不错。方向盘环身更小,打起来更顺手,力度也比较适中,只不过中位和两侧打死时候的阻尼感区分度不算很大,而且大角度反打后的回正速度也偏慢了一点,山路上疾走时还好,如果是相对普通一些的路面的话感觉就没那么爽快了。

    悬架也是AMG很典型的硬派风格,以牺牲柔韧性的代价获得了极强的支撑力,除了能勉强吸收一点沥青路面的细碎振动之外,绝大部分的振动都会真实的传到屁股底下,伴随着充斥整个车厢的隆隆胎噪。两者之间隔绝的,似乎只有四条薄薄的倍耐力P ZERO。用上这样的轮胎绝对是狠下血本了—— 一台A级小车用上235胎宽的19寸大车轮,内部基本被巨大的打孔刹车碟所和卡钳所填满,扁平率更是低至夸张的35%,这时候要担心的恐怕不是悬架有多硬,而是平时上路的时候轮胎有多大概率会鼓包了。

    而也正是多亏了这四条胎,加上大幅强化的悬架,轻打转向时车身的跟随性很好,而且抓地极强,如同把车子死死钉在路面一般,日常路面下过弯时的侧倾也被限制在了最小幅度。虽然这是一台基于前驱平台打造的适时四驱车,但只要不是上赛道或者极限状态下关掉ESP,充裕的底盘性能冗余,让你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推头或者甩尾的机会,加上有力而线性度优秀的刹车,虽然体验在众多性能房车中谈不上有多独特,但是如同钉在轨道上的卡丁车一般的驾驭感,硬核感十足的同时也相当均衡。

    顺带讲下这台车主动安全系统的一些功能性问题。虽然价格高达近40万,但是这台A 35 L在这方面倒是比较保守。除了AEB刹车辅助之外,诸如车道辅助、盲区监测这样在如今30万以下的车型里已经很常见的ADAS配置,在这台车上一概欠奉,甚至连巡航都是只有定速,没有自适应功能,这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方面的唯一亮点在于泊车辅助,从ADAS分级上来看算是L1级别,系统只能控制方向盘,挡位需要自行切换,而且基本上只适用于有前后车辆的侧方位,无法识别垂直位和划线车位,可见这套系统还是主要依赖于超声波雷达的。停靠的过程中,打方向盘的动作比较迅速,但是流畅性一般,经常可以听到转向行程末端传来的异响,不过停入停出过程的路径规划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停靠后的前后车距、靠边距离也把控得不错。

    下面再简单谈谈静态体验。内饰的华丽设计和用料自不必多说,还有着选择丰富的骚气氛围灯,一台20多万A级小车的底子就能有这种配置,除了奔驰基本找不到第二家。AMG化之后还多了打孔踏板、黑红配色皮革、大量红线装饰,平底方向盘也换上了带AMG标志的更精致的样式,肉眼看得见、摸得到的地方都做到位了。人机工程学方面,坐姿虽然受限于基础车型,并不能完全把H点压低,但是包裹性很强的桶椅依然营造出了足够的战斗氛围,而且开阔的前方视野也能清晰地看到车前盖的两条隆起的筋线。

    前排为数不多值得吐槽的地方,来自于复杂的座舱人机交互。主要的问题,在于方向盘上三九点两侧的两块小型触控屏。这种设计可以节约宝贵的方向盘空间,使用上比单纯的物理按键功能更多,支持左、右、上、下方向的划转操作,看上去也更精致,但是实际用起来不太容易上手,因为触控屏的面积很小、敏感性又高,且位于手指很容易摸到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出现误触。而且仪表盘的菜单栏选择也过多了,几乎是把中控屏系统里的大部分选项都照搬进来了,系统层级里缺乏一些必要的筛选和整合(譬如媒体和收音机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所以这块区域要摸索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习惯。

    触控板虽然精致,而且有很多常用快捷键,但是导航、电话等同样高频次使用的功能,因为兼顾好看的缘故,被安排在了带隆起的触控板的右侧,便利性有些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相比起如今大批新车蜂拥而上的中控大屏,触控板这样的设计在操作上依然缺乏直观性。当然这和原型车诞生的时间有关系,如今的新S级、C级都已经跟上潮流换上大屏了。

    后排基本上和普通A级一样,表现显然没有前排那么给力了,填充材料有些偏硬,而且坐姿的设定也有点直,头枕和座椅上半部分略显靠前,所以坐上去的时候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把臀部往前移,时间久了就会比较累。坐垫的长度也难以完整支撑整条大腿。腿部空间经过加长后,表现算是中规中矩,至少比很多“土生土长”的欧洲车强一些。

    总结:

    无论你对这台车的背景、出身、身份有多少挑剔,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动态表现不辱AMG这块金漆招牌。声势十足、硬核而又有力的动态表现,是AMG车系的最大特征,虽然带有一丝改装车的味道,但是整体调校的各方面还是做得很均衡的,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40万就能买到一台“AMG出品”的大马力四驱车,这已经足以让很多对JDM还带有一丝妄想的人闭嘴了。要知道很多“键盘侠”至今还在连吹带捧的STi,当年原厂不过280马力都卖到48万了。可如今同等性能水平下,性价比能超过它的,就只有原装进口的奥迪S3了。而且我觉得,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如此高价位的国产燃油性能车,恐怕也很难再有了。也就是说,这台国产AMG大概率会是“孤品”。而它自身也有着足够的可玩性,和那些“傻快”的“电子玩具”拉开质的区别。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直接买保时捷乃至法拉利的。所以,它的存在凭什么没有意义呢?

    文|韦陀

    图|韦陀

    万次阅读
    69评论
    29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