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如何看待一汽大众ID.4 CROZZ全网挑战侧柱碰实验?

    电车博士Dr.EV头像电车博士Dr.EV头像
    电车博士Dr.EV2021-10-18

    ID.4 CROZZ(图片|配置|询价)在重庆中汽研进行侧柱碰时,我都在现场见证。

    这是第一次现场观看侧柱碰,还是挺震撼的 —— 既为那电光石火间的撞击瞬间震撼,也为ID.4 CROZZ取得的良好成绩震撼。

    一、 两种侧碰,不同难度

    侧面碰撞分为两种,一种叫做侧面移动可变形壁障碰撞(Mobile Deformable Barrier,简称MDB),另一种则是侧柱碰

    观察C-NCAP的2021年新规,可以注意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一是新规程的测试项目与严格程度基本和Euro-NCAP接轨;二是C-NCAP中的MDB侧碰仅针对燃油车,而侧柱碰仅针对电动汽车(包括PHEV和EV)

    C-NCAP中,MDB侧碰仅针对燃油车,侧柱碰仅针对电动车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啥权威的Euro-NCAP都给电动车进行MDB侧碰,而咱们的C-NCAP只进行侧柱碰、而不进行MDB侧碰呢? 难道是故意放水吗

    其实不然,侧柱碰的难度远超MDB侧碰。特别是对于电动车来说,MDB侧碰的难度太低了,就当给大家减减负吧!

    为什么说MDB侧碰对电动车的难度太低了呢? 咱们可以通过国家标准〈GB20071-2006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2]来看看这个“侧面移动可变形壁障”长什么样子 —— 一块长1.5米、高0.5米的大块蜂窝铝


    MDB侧碰模拟的是被另一辆车撞击,所以撞击截面积相当大、分散在单位面积的撞击力较小。特别是对于电动车来说,包裹在白车身内部的电池包也可以均匀承载这种分散的撞击力基本不会影响到电池安全。

    简单来说,电池包的存在大大降低了MDB侧碰的难度,所以不测也罢!

    包裹在白车身内部的电池包大大降低了MDB侧碰的难度


    如果你非要看,那也不是没有。Euro-NCAP恰好测过ID.4的MDB侧碰[3]。可以看到,当玻璃碎屑四溅的时候,ID.4的车身几乎观察不到变形的迹象 —— 真是碰了一个寂寞啊!


    侧柱碰就完全不一样了,根据国家标准<GB/T 37337-2019 汽车侧面柱碰撞的乘员保护>[4]虽然碰撞速度32km/h不算高,但碰撞体是一个刚性的圆柱:

    具体来说刚性柱子长这个模样:

    它能像一把尖刀一样侵入车体(看着都痛):

    我有一个观点:侧柱碰对燃油车的难度就挺大的,对电动车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说MDB侧碰是武当长拳,看起来虎虎生威,打身上却不太疼;那侧柱碰就像东方不败的葵花宝典,看起来轻轻一碰、无伤大雅,实际上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左:MDB侧碰就像武当长拳外强中干


    电动车在侧柱碰中要面临三重考验,除了燃油车要面对的碰撞考验之外,还要保证火安全与电安全

    • 碰撞安全:与燃油车一样,碰撞时要保证驾驶员身体各部位的加速度、变形量、受力在合理范围内。值得一提的是,侧柱碰试验中对后排假人是不作要求的,而这次ID.4 CROZZ的侧柱碰试验“自己加戏”,后排放了一个儿童假人,以更符合实际使用情况。当然,试验难度也有所提高。

    侧柱碰不要求后排假人


    • 火安全:根据国家标准〈GB/T31498-2015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侧柱碰后半小时内电池包应不起火不爆炸。此外,算是有一定关系的标准要求(侧柱碰后应该不做要求,但值得参考):根据国家标准〈GB38031-2020 电动汽车用蓄电池安全要求〉,电池包在振动、挤压、碰撞、机械冲击之后,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Ω/V。
    • 电安全:根据国家标准〈GB/T31498-2015 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侧柱碰后为了保护乘员不触电,要符合防触电保护要求(电压、电能、绝缘电阻等)与电解液泄漏要求。


    二、 ID.4 CROZZ的碰撞表现

    在正式碰撞之前,凯凯作为主持人让我们预测一下ID.4 CROZZ的表现。

    这个预测实在是太简单了!因为大众ID.3与ID.4都在欧洲进行了Euro-NCAP试验,均取得了五星好成绩:与前一段震惊Euro-NCAP的两个中国品牌车型相比,ID.4与ID.3的表现毫无逊色,都拿到了五星成绩。

    Euro-NCAP的侧柱碰试验与C-NCAP的基本是一模一样的,考虑到大众MEB是一个全球性质的纯电平台,ID.3、ID.4在Euro-NCAP的侧柱碰中取得好成绩,那ID.4 CROZZ在C-NCAP的侧柱碰的成绩没理由差啊!唯一的悬念就是“加试”的后排儿童假人在碰撞中的表现如何

    首先看一下碰撞实况:


    中汽研的技术专家给我们展示并讲解了一下假人数据:

    碰撞安全方面,前后排假人数据概况如下。数据细节看得头大,我们只需要了解一点:绿色代表优秀就可以了

    左:前排假人数据 右:后排儿童假人数据


    电安全方面,通过数据可以观察到,110毫秒之内绝缘电阻急剧升高到4437 Ω/V (国标要求为100Ω/V)。这也就意味着ID.4 CROZZ在碰撞后的110毫秒内就完成了高压下电操作,避免驾驶员的触电风险。

    电池安全方面,首先30分钟内没有发生起火、爆炸现象。之后我们将ID.4 CROZZ举升起来后发现:碰撞变形仅限于车身、电池包完全没有变形,可见还是有相当大的安全余量的


    三、 MEB纯电平台 —— 汽车电动化的小巅峰

    在大部分传统车企还在油改电的时候,大众早在2019年就在欧洲量产交付了基于MEB纯电平台的第一款车型ID.3,在汽车电动化方面是走在前面的。

    大众MEB平台


    MEB平台电池包的能量密度达到了175Wh/kg,安全性在这次侧柱碰试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是性能与安全兼顾的经典设计。

    智能化方面,MEB平台也将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实现了比较好的均衡。例如,仪表信息清晰条理、中控屏位置与角度十分舒服、增强虚拟现实抬头显示AR-HUD与智能交互呼吸灯ID.Light更是属于创新设计

    一汽-大众ID.系列是国内量产车中首批采用AR-HUD的产品。与常规的W-HUD(Windshield-HUD)相比,AR-HUD的显示标识可跟随前车、行人、路口等不断变化的实景而改变位置与大小,以提供更直观、更丰富、更高效的交互信息。

    再配合ID.Light智能交互呼吸灯的指示,驾驶员只要没睡着就不会错过这些多模态的信息交互

    ID.Light 路口转向导航


    在提供了液晶仪表、AR-HUD、ID.Light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方式之后,驾驶员与车子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就可以更安全、更便携地使用IQ.Drive L2+ 级的辅助驾驶功能了!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MEB平台的设计是比较超前的,电动化方面表现优秀,智能化方面表现良好。

    要说不足,我主要有两点意见,一是电机功率给得有点小、电门延迟调得有点大,二是车机的软件更新有点慢 —— 当然,这其实并不是MEB平台本身的问题

    小结

    恰逢C-NCAP 2021年新规大幅提升安全要求,对电动汽车新增了侧柱碰项目。已在欧洲通过Euro-NCAP测试的ID.4 CROZZ小试牛刀,还将单假人测验“加试升级”为双假人测验,进一步提升了难度,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就为行业树立了新标准

    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希望市面上的主流电动汽车也尽快根据C-NCAP 2021年新规进行测试,那就有好戏看了 —— 个人认为,在2021年新规大幅提高难度后,不是所有电动车型都能拿到五星成绩。

    次阅读
    2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