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一张表格,就能挽救陷于水火之中的特斯拉?

    大家车言论头像大家车言论头像
    大家车言论2021-04-25


    这周汽车圈最火热的话题只有两个:上海车展和特斯拉。如果说上海车展还只是汽车人和车迷的节日的话,那么车展上特斯拉的突然“出圈”并且持续发酵,这事就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提到特斯拉的话题,估计很多人都已经憋不住了。其实自从这位女车主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维权开始,到后来相关政府部门介入,特斯拉官方从“不妥协”到目前的“积极配合调查”。在我看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的事件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车企和消费者双方纠纷的传统认知范畴了。


    而前两天,特斯拉向相关部门和媒体发布了“事故前一分钟的后台数据”,引发媒体和工程师的各种分析解读。当然,YYP也进行了技术方面的分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那


    我们先从技术层面聊起。在各种分析中,大家都会提及特斯拉车制动系统上的一个叫“iBooster”的零部件,而这个iBooster是来自于Bosch博世。


    我根据一些公开的技术资料概括整理了一下,iBooster就是一种不依赖真空源的电传刹车系统,可以让混合动力与纯电动车实现更高的能效,同时缩短制动距离。而且iBooster与ESP hev配合可以实现最高0.3g减速度的能量回收。为确保驾驶员察觉不到踏板力的变化,iBooster会自动调整助力器的输出力。


    最关键的是,相关的制动性能,以及不同模式和工况下刹车踏板的脚感,都可以让不同厂商,自行通过修改软件代码来设定。


    更多技术细节我就不多讲了,网上资料多得是,反正就是既安全,又高效的一套近乎完美的电传刹车系统,所以现在基本上已经搭载在绝大多数主流的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上面了。


    由于车企可以通过软件自行设定,而且目前绝大多数“刹车失灵”事故都出自特斯拉,也没发现iBooster的硬件出现任何问题,所以基本上大多数技术分析都倾向于认为,问题出自特斯拉的软件身上。


    为什么我说的是“倾向于认为”呢?因为特斯拉的软件到底有没有Bug,是不是“罪魁祸首”,就不是我们媒体能下定论的事情了。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除了特斯拉自己,还有谁能检查这套软件代码?又或者谁才能判定特斯拉是否存在技术缺陷或质量问题?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介入下,特斯拉非常配合地提供了一份“事故前一分钟的后台数据”。严格来讲,是一份Excel表格。这份数据一公开,不少媒体和相关技术工程师都进行了各种的分析和解读,其中也有不少的质疑。


    但这份数据,真的能作为特斯拉“自辨清白”的法律证据吗?为此,我特意采访了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的林律师。不得不说,专业律师的表述真的是相当严谨。


    林律师表示:“特斯拉出示的“后台数据”应当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当中的“电子数据”证据形式,根据“两高一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电子数据要作为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的规定。而特斯拉出示的“后台数据”来源不清,原貌不明。”


    “首先,真实性方面,特斯拉出示的Excel表格内容是怎么生成的、提取过程如何、有没有筛选编辑修改等问题存疑;然后,合法性方面,数据来源存疑,存储数据的平台是否符合我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是否从特斯拉美国总部调取的(特斯拉是否存在从我国采集汽车数据传到美国、有事时又从美国后台把数据调取回来的行为),能否作为今后的诉讼证据或鉴定依据存疑;还有,完整性方面,汽车产生每一个动作在特斯拉后台的数据结构未知,也没有经律师或第三方见证,特斯拉出示数据无法自证有无编辑修改,是否“原始数据”存疑。综上,特斯拉出具的数据不应也不能作为证据或鉴定依据,仅仅能作参考。”


    简单的说,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份数据,无论从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方面,都无法成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当然了,我们目前也还不知道,特斯拉是否会递交,或者已经向相关部门递交了一份更加详尽的数据。毕竟如果这份数据无法作为正式的鉴定依据,那么自然也无法得出法律认可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了。


    而正如林律师所提到的,数据的合法性,也即是是否符合我国《网络安全法》的问题,就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更值得探讨的问题了。


    毕竟在这个智能电动车快速发展,日益普及的时代,“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软件和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用户私隐问题,都必将逐渐变得更加敏感和重要,不光关系到一家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关系着无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乃至国家安全。


    目前来讲,围绕特斯拉的种种问题,目前尚未完全得到解决,但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整个智能电动车行业都必须面对和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特斯拉都将成为日后各个经典案例中的主角。


    由此可见,特斯拉不仅仅在普及电动车方面发挥了作用,也让很多我们在过去都未曾遇到过,或者未曾重视的问题,都逐一浮出水面。这不也是“鲶鱼”的作用之一吗?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这次上海车展上。


    除了各大品牌的电动车蜂拥而至之外,像华为、百度、地平线这些在自动驾驶领域颇有建树的科技企业,都已经逐步走上前台,甚至还站上了C位。


    一直强调“不造车”的华为,不但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极狐阿尔法S的最大招牌出尽风头,更是凭一己之力,让赛力斯瞬间拥有了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数千个销售网点,一跃成为了“华为概念股”。


    而百度阵营也是非常热闹,车展上百度Apollo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全面亮相,其中智云产品能支持车企快速构建智能化能力,将原本需要至少7年才能完成的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按照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总经理李震宇所讲,2021下半年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将迎来量产高峰,每个月都会有一款新车上市。


    我突然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只有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不是么?

    .万次阅读
    154评论
    100赞同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