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快评:一汽大众DI 4.0 CROZZ后驱版整车技术状态

    新能源情报分析头像新能源情报分析头像
    新能源情报分析2021-03-20

    一汽大众ID.4 CROZZ(图片|配置|询价)电动汽车,是该品牌在MEB架构下的国内量产的首款车型之一。该车共三款配置,通过纯电续航和驱动电机功率进行区分,两驱版车型为后驱设定,NEDC续航为400和550公里,动力电池装载电量分别为55度电和84.8度电;四驱版NEDC续航为500公里,动力电池装载电量为84.8度电,并全部采用宁德时代提供的NCM8系高镍方壳电芯。

    ID.4 CROZZ的长宽高为4592\1852\1629mm,轴距2765mm,整车自重约为2.15吨。此次试驾车型为大众ID.4 CROZZ后驱长续航版,适配1台最大输出功率150千瓦、最大扭矩为310牛米的“3合1”电驱动总成。相对ID.4 CROZZ标准续航版后驱动电机最大输出功率为125千瓦。ID.4 CROZZ高性能四驱版本前置异步感应驱动电机,最大输出功率100千瓦,后置125千瓦永磁同步电机(150千瓦),总最大输出扭矩为460牛米。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将对ID.4 CROZZ后驱版的电驱动技术状态、前悬架以及充电功率重点研读和判定。

    上图为ID.4 CROZZ后驱版动力舱各分系统技术状态细节特写(其他车型也完全一致)。

    红色箭头:用于驾驶舱的空调总成(包括鼓风机、风道等附属系统)

    黄色箭头:整车热管理循环管路补液壶

    蓝色箭头:由ZF提供的iBoost

    一汽大众ID.4 CROZZ的车型研发策略十分清晰,首先定义了“空间利用率最大化”和“正向开发”的电动化车型平台,然后动力电池系统以及驱动技术。为了提高驾驶舱空间,采用低地板设定并将空调系统移至动力舱。

    在动力舱的空调系统下端,设定了基于热泵原理的电动空调压缩机和2组PTC控制模组(驾驶舱制暖用PTC模组约为X千瓦,动力电池低温预热用PTC模组约为X千瓦);在补液壶下端,设定了伺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水冷板控制模组(高温散热)。

    ID.4 CROZZ可以通过选配形式,加装用于驾驶舱制冷、动力电池预热以及散热的热泵空调系统。在夏季,由南韩的 翰昂(Hanon SYSTEM)提供的热泵空调压缩机直接为驾驶舱降温,并通过水冷板控制模组间接的用于动力电池高温散热伺服。在电动汽车电耗增加的冬季,翰昂(Hanon SYSTEM)热泵空调压缩机将外界的“冷量”进行转移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用于驾驶舱制暖和动力电池低温预热伺服。

    相对一般的热泵空调系统在-15摄氏度停止运行的技术缺陷不同,ID.4 CROZZ可以在-30摄氏度持续工作。


    在传统的“BBA”车型中,遍布由BOSCH提供的发动机电控单元(ECU)、节流阀体、氧传感器以及ABS/ESP系统。然而在ID.4 CROZZ车型上适配的iBoost电液一体化制动总泵却是由ZF提供。

    需要说明的是,ID.4 CROZZ搭载的ZF iBoost电液一体化制动总泵与单独设定的ABS/ESP阀体、甚至自适应减震系统全部由ZF提供。


    为了提高长度4592mmID.4 CROZZ在狭窄空间的操控灵活性,车身焊接的前轮室罩做了向内侧“倾斜”的设定,可以让前轮转向角度更大。

    红色箭头:车身焊接轮室罩焊接向内“倾斜”的状态

    黄色箭头:前轮向外转向

    蓝色箭头:前轮向内转向角度增加

    上图为ID.4 CROZZ前悬架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蓝色箭头:铝材质前转向节

    黄色箭头:A型下摆臂上层焊接

    红色箭头:A型下摆臂下层部分焊接加强板

    ID.4 CROZZ的车型平台为正向研发,前后副车架都采用框型结构,前悬架为麦弗逊独立架构、后悬架为多连杆独立架构,并对承载电驱动系统急加速和急减速时产生的震动进行了抑制。

    上图为ID.4 CROZZ前悬架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蓝色箭头:铝材质前转向节

    黄色箭头:A型下摆臂上层焊接

    红色箭头:A型下摆臂下层部分焊接加强板

    ID.4 CROZZ的车型平台为正向研发,前后副车架都采用框型结构,前悬架为麦弗逊独立架构、后悬架为多连杆独立架构,并对承载电驱动系统急加速和急减速时产生的震动进行了抑制。


    在MEB架构下的车型支持软包三元锂电池和方形三元锂电池,ID.4 CROZZ选用的是宁德时代提供的NCM8系三元锂电芯,并由大众负责对电池总成以及热管理控制策略进行适配。,ID.4 CROZZ的动力电池总成装载电量84.8度电、系统能量密度175Wh/kg,具备独立的高温散热和低温预热伺服系统。

    比对其他选用8系高镍电池系统的国产品牌车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在180Wh/kg或更高,而ID.4 CROZZ的动力电池总成能量密度为175Wh/kg,或意味着大众将更多的重量用于可以保护电芯的云母填充材料、耐高温的BDH材料以及铺设更多的循环管路。

    对于业界普遍开始从8高镍系电池转向5系中镍电池的批量应用,一汽大众ID.4 CROZZ则选择将更多完善的热管理控制策略来解决安全问题。

    ID.4 CROZZ的内部空间的优化还是基于车型平台而来,为了加强前排乘客腿部空间,将空调系统挪入动力舱;平直的后地板提升了2+1乘员的舒适性,蓝白配色的内饰,降低了长距离行车疲劳感,更多的设定是根据人机工学而来。

    ID.4 CROZZ的驾驶员用显示屏,用于输出简单的行车数据和简单的导航信息(红色箭头所指);旋钮换挡系统与驾驶员用显示屏“紧密”设定(黄色箭头所指),除了D\N\R挡之外增设了调节能量回收级别的R挡;中央显示屏(蓝色箭头所指)输出的内容更多用于娱乐、导航与行车。

    从行车数据看,这些总行驶里程不足500公里的ID.4 CROZZ,“怠速”状态电耗为0.3度电/百公里;开启驾驶舱空调制冷模式电耗约为1.2度电/百公里。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复杂且没有规律的500公里后,ID.4 CROZZ的综合电耗为18.8度电/百公里,折算实际续航里程约为451公里。

    一汽大众为ID.4 CROZZ“快充”功率为100千瓦、“慢充”功率为7.2千瓦。系统自默认动力电池充电SOC值为80%,但是可以手动调节至90%和100%。鉴于特斯拉和江淮蔚来为了防止大功率“过冲”引发起火燃烧事故,而强制限动力电池充电最高SOC值为90%。一汽大众ID.4 CROZZ和肇庆小鹏P7,则开放给车主自主选择动力电池SOC值的做法更人性化。

    在ID.4 CROZZ上市时,就发布了针对车主的开迈斯(CAMS)充电服务方案。但是,为了感受ID.4 CROZZ的充电兼容性,特别用由第三方建设、最大功率80千瓦的直流充电桩进行测试。

    备注:在对ID.4 CROZZ进行直流充电测试时的室外温度约为34摄氏度,车身表面最高温度约为96.4摄氏度,测试时间为12:30分。

    进行直流快充测试1分钟后,动力电池SOC值为71%、充电电压为385.3伏、充电电流189安、充电功率72.8千瓦。

    进行直流快充测试1分钟后,动力电池SOC值为71%、充电电压为385.3伏、充电电流189安、充电功率72.8千瓦。

    进行直流快充测试1分钟后,电池单体最高温度为23摄氏度、电池最低温度23摄氏度、电池单体允许最高电圧4.2伏、电芯单体最高电压4.1伏。

    进行直流快充测试5分钟后,ID.4 CROZZ电芯温度适中保持在23摄氏度,电芯电压保持在4.1伏、充电功率在72-76千瓦之间波动。根据充电测试过程看,ID.4 CROZZ使用的电压平台为380伏、电芯单体最高耐受电压为4.2伏、安全充放电电压为4.1伏。

    在充电桩端允许的最大充电功率,动力电池电芯的温度没有变化适中保持在23摄氏度同时,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中的高温散热功能没有开启。虽然ID.4 CROZZ只有1只冷却液补液壶,实际上还是将温度需求较高(90摄氏度或更高)的电驱动、电控以及驾驶舱制暖空调循环管路单独设定;温度需求较低(15-20摄氏度区间)动力电池循环管路单独设定,通过1组“3通”电磁阀体控制“开”或“闭”共享1组补液壶,由此降低冷却液装载量、简化循环管路结构和重量。

    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为8秒的ID.4 CROZZ,没有将加速作为重要技术点进行定义,在继承了大众车型精准操控特性同时,强调的前后排乘员的舒适性。兼顾售价、续航和性能的ID.4 CROZZ后驱长续航版,还是保留了后驱车型的驾驶乐趣。

    在大部分速度区间(不高于60公里/小时)进行加速过弯时,车身寻迹性很好,没有出现后驱车普遍存在“转向过度”现象,自适应悬架给予车身姿态一定补偿。

    作为传统汽车大厂,没有装备“激进”的智能驾驶功能,车道保持、自动跟车以及在HUD配合下更丰富行车数据显示,使得ID.4 CROZZ的行车安全性保持在较高状态。

    目前国内传统车厂,普遍没有将智能驾驶功能作为高于行车安全、电池安全的技术点存续。反而,那些没有终端市场可靠性验证的“造车新势力”,执意将激进的智能驾驶功能为产品增量可起到立竿见影功效的推崇。

    要知道,在未来3-4年内都不会针对智能驾驶后无人驾驶技术的车辆应用,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前,传统车厂的保守反而是“造车新势力”的激进对比,让更多车主重回理智的选择方式。

    笔者有话说:

    2020年晚些时候上市,售价19.99-27.99万元的一汽大众ID.4 CROZZ所应用的诸多分系统的技术,相对2022年之前上市的国产主流车型都处于领先状态。最大转速16000转/分、基于扁线“发卡”绕组技术的后置电驱动总成;完善的动力电池总成及热管理控制策略;用ZF的iBooster+ABS/ESP制动系统替代普遍使用的BOSCH方案的行车高安全性;“四轮四角”的车内大空间;热泵空调与自适应减震,都为降低电耗、延长续航里程起到重要作用。

    工业设计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ID.4 CROZZ也是如此:四驱版ID.4 CROZZ,前置异步感应电驱动系统,使得整车只能在急加速和冰雪模式(低速)才可激活电四驱系统;8系电池的安全隐患是否可以通过热管理控制系统弥补;自适应减震系统在整车质保期内的表现;在国家电网、特来电等存量巨大的第三方充电设施的兼容性,则需要在后续相对长时间测试中呈现出来。

    一汽大众ID.4 CROZZ用ZF的iBooster+ABS/ESP制动系统替代普遍使用的BOSCH方案的行车高安全性,是否提前避险?毕竟特斯拉Model 3频发的失控事故对品牌伤害巨大。

    未完待续。。。。

    新能源情报分析网评测组出品

    次阅读
    5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