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不到20万元的BJ40能否征服全场?

    66号观车头像66号观车头像
    66号观车2020-09-27

    试驾车型车型:BJ40 2018款PLUS 2.3T自动四驱旗舰版

    指导价:18.98万元





    自2018款后,BJ40的内、外品相上均有了“质”的飞跃,丰富的细节更利于打动消费者。尽管该车在设计上大量借鉴着成熟车型,但在此基础上,品牌还赋予了它更多的专属特征,如:五孔进气栅与矩形LED灯组。不止如此,其硬朗的轮廓、外露的螺栓/铰链以及可拆卸的顶棚也都是硬派越野迷们最为熟知的元素,很容易产生共鸣。



    内饰中,大量运用圆形与撞色概念来提升整车的精致度,不由会联想到奔驰家族。“电子化”座舱(全液晶组合仪表与中控屏)是当下的趋势所向,除能增强科技感外,还可提供更全面、直观的信息反馈,便于驾驶者了解并把控车辆状态。



    纵然品牌有意在加强BJ40的视效品质度,但是,部分人机工程学上,却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或说一些设计未周全考虑——四驱系统、一键启动、音响音量控制、行车模式等不相关的功能都被“揉捏”在中控台的中央区域,不够直观,也易误操作。这里单说四驱系统控制,其他同类型车基本是设置于变速器挡座旁,相关步骤的操作更为便捷顺手。



    左前门的玻璃升降开关位置过于靠内,不利于操作的准确度,同时,过于突出的内拉手也会阻碍手臂操作玻璃升降;可拆卸车顶内部为织物材质,拆装时容易弄脏,这也是牧马人直接采用硬面工程材料的原因,方便清洁;挡位指示的背光灯不够鲜明,容易被环境光干扰,导致操作准确度降低。除以上情况之外,BJ40座椅面的幅度还不够贴身,内部填充物也相对较硬,乘坐时间稍长便会产生疲劳感。对此,只能说绝大多数的硬派越野车都有所妥协,毕竟在极端路况下,乘坐姿势会关乎安全。



    铺装路面驾驶



    本次试驾的这台BJ40搭载着2.3T+6AT动力总成,谈不上“技术领先性”,仅能说“相对成熟稳定”。从参数看,这台2.3T引擎的功率、扭矩值基本与当前主流的2.0T引擎相当,只不过前者的峰值扭矩需到1900rpm才可施展,有些偏晚。另外,与多数2.0T引擎一样,该2.3T引擎最低也需加注95号汽油,适应范围较窄。


    PS:试驾车行驶里程已超3万公里,且整车的维养状态差强人意。因此,不免会对试驾感受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铺装路面下,依然能感知到车身的左晃右摆,以及底盘发出的轻微颠颤,以上情况在牧马人JL Rubicon上同样存在,原因是:为了隔离、缓和冲击,非承载式车身的大梁与车厢间并非为“刚性”连接;全地形胎齿纹深厚,运动中必然会传递振动。


    BJ40迟缓的油门与制动响应让人很难迅速适应。这里单说制动,整个踏板行程有3-4成的虚位,而在此区段内,车辆不会给出明显的相关反应,导致拥堵路段下,驾驶者需对前车距离或车流节奏作出更为细密的预判。


    方向盘的情况同样如此,旷量明显,精准度不足,以小角度左右快速抽打时,车头完全不会有对应动作,致使高速行车中需不断的修正、调整车辆的行进轨迹。



    BJ40高大的车身令风阻系数剧增,噪音、抖动,甚至引擎的工作声交织一起,拉低了行车的体验感。这里说明一下,方向盘的剧烈抖动必然涉及车辆自身的维养状态,比如前轮需重新做动平衡;而车身异响则与不当的驾驶习惯或是长期在恶劣路况下用车有关。


    由于是6AT变速器,在120km/h时,引擎转速基本定格在2000rpm上,加上轮胎、风阻、整备质量等自身条件的拖累,导致BJ40高速巡航的燃油经济性并不乐观——大致在10-12L/100km间。综合市区工况后,该数值会上升到14L/100km左右。



    在长悬架行程和非承载式车身“软性”连接的双重影响下,BJ40的弯道侧倾是较为明显的。当然,同类型车也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奔驰G500来了也不好使。

    我注意到,当引擎转速超过3000rpm后,动力才有“实质性”的升跃。另外,变速器也不能给予充分支持——超车过程中,油门稍有松懈便会迅速升挡,导致在关键时刻动力会过早衰减,输出的持续与流畅感并不理想。我想,如此积极的升挡反应必然与“省油为大”的调校理念有关。

    非铺装路面体验



    Off Road环节中,BJ40的表现显然优于了铺装路面。悬架与轮胎能充分缓和由碎石产生的冲击感。




    使用4H模式(高速四驱)足以应付绝大多数泥泞、坡道和交叉轴项目。打开4L模式(低速四驱),即使在怠速状态都能从容通过弹坑路,该车良好的悬架行程始终能维持四轮的附着力。



    驼峰项目,轻轻“带油”便可顺利完成:悬空车轮经短暂的空转后,便立刻制止动力流失,转而将全部动能都分配进有附着力的车轮上。






    只是,过程中因扭动而产生的异响声非常之大,让人不免对其车身刚性与耐久度产生怀疑。事实上,仔细观察就能发现BJ40在避震器上座和其他底盘部件间都配有横向加强件。



    就是说,主结构部分的刚性是有保证的,而绝大多数异响皆是由内饰部件引发,这与本身的工艺或结合紧密度有很大关系。



    面对眼前超过30°的大斜坡时,BJ40需借助冲力惯性才可顺利问顶。若静止起步,大约在坡道的3/5处就会因轮胎打滑和攀爬力不足而停滞。



    从参数看,BJ40的分动箱可将扭矩作2.5倍放大(2.5:1),理论上甚至能够应付更大的坡度。不过,影响攀爬的环境因素太多,比如坡面的长度、表面构成物、水分含量等等。何况早已附满泥土的轮胎抓地力必然会大幅下降。因此,面对由湿润泥土+植被(草)组成坡面时,再大的力也只能“仰天长叹”。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台车,在人工搭建场地和野外环境下很难做到表现一致的原因所在。




    这台BJ40的公路表现不佳必然与本身车况有很大关系,这里不必深究。Off Road方面则基本符合心理预期,在维持原厂状态下,BJ40有能力应付中低难度的户外环境。



    需要提出的是,自主品牌虽然在“视觉可见”的维度取得了“跨越式”的成就,但在对核心结构部件的塑造上仍有很大的强化余量。所幸,它们也并未止步不前,再以BJ40为例,2020款全系换装ZF 8AT变速器后,燃油经济性、行驶质感、攀爬/拖拽力等皆有了上升空间。可以说,潜在消费群对这台车寄下的希望是值得的。

    .万次阅读
    29评论
    50赞同
    收藏
    分享
    29评论
    50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