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奔驰被鞭尸,车身铝换钢变重,未加固悬挂和避震也不降价

    差评头像差评头像
    差评2020-03-05

    这周车圈基本上就两件大事:

    一是日内瓦车展取消;

    二是社交媒体上关于某奔车身铝换钢的事情。

    有着一年汽车风向标之称的日内瓦车展历史上第二次取消,第一次是因为二战,第二次就是因为新冠疫情。

    不过毕竟时代变了,虽然线下取消了,但是有新车要发布的车企们基本都选择了在网上发布新车 —— “云车展!”

    所以K哥在这里也先做一个小小的预告,明天会出一期这些“云车展”的合集,看看这些备受期待的新车到底什么水平。

    明天就能看到全新高尔夫GTI的参数了!

    那么接下来,就要和大家聊一聊某奔铝换钢这个事情了。

    其实没记错的话,2016年社交媒体已经喷过一次了。当时是“38号”,他们在节目中邀请来的嘉宾说奔驰C级(图片|配置|询价)在国内市场把车身材料从铝改成了钢,完了还没进行优化,所以出现了内饰异响和悬挂过硬等问题。

    可谓是“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立马又有人做了视频,说是GLC的国内版本比国外版本重了80多公斤!你说说都重哪了?

    而这次媒体上爆出的同样也是车身材料铝换钢,只不过火力重心变到了奔驰E级(图片|配置|询价)。

    咱们把视线转回到2016年的那个夏天,那时候代号为W205的第五代奔驰C级还刚有一点成为“街车”的苗头。

    但是在K哥看来,国产的奔驰C其实是被严重减配的车型。因为海外版本的奔驰C主打卖点之一就是其轻量化的铝制车身,以日本市场威力,日本发布的W205奔驰C级轿车的铝化率达到了48%!

    大量的铝合金材料使得这辆车的车身重量减轻到了1490公斤。

    而国内版本的W205奔驰C,根据公布的数据,高强度钢的比例为62.4%,铝合金材料的比例为24.8%,足足降低了20%多。

    重了多少咱先不说,国外铝制车身是个卖点,到国内就避而不谈了。

    至于说是铝和钢哪个好的?K哥甚至还在网上看到有人说钢难道不好吗?多结实啊!

    那K哥只问你一个问题,为啥海外版本一直是用铝的?

    同等条件下,铝合金的性能要远远好于钢材。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铝合金的刚性和硬度比钢要更高,同体积大小的钢和铝来比较,铝的质量会更轻、硬度则会更高。所以现在的民用飞机机身工艺都全面采用铝合金的原因 —— 更安全。

    然后比铝合金更高一个层次的材料就是碳纤维材质了,碳纤维又比铝在硬度和轻量化上提升了一个级别,所以很多“不考虑成本”的超跑都会采用碳纤维材质。

    我们要改变一个错误的观点,汽车并不是越重越安全。你开起来感觉“重”感觉稳,那只是人底盘调教好。你看那些超跑个个大V10、V12的,车身也就1吨多,人开起来不稳么?

    而且车重会导致油耗增加,操控性减弱;别小看这点重量,相当于你车上天天坐了俩胖子,长年累月开下来,你自己清楚。。。

    还有说铝车身不能钣金的 —— 放屁!都啥年代了,谁说铝合金不能钣金的,铝合金当然能钣金,只是工艺不同,比较复杂,一般汽修店做不了而已!

    下面说点题外话,全铝车身工艺相对复杂,加工焊接都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这东西贼贵 ——如果发生大事故,车辆变形明显,你也就别想修了。

    还有就是虽然在理论上铝合金确实比钢材强度更高,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如上图),溃缩成一团的奥迪R8告诉我们,它并不能保证安全。

    好在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叫热成型钢的东西,这玩意儿强度很高,但是还是比铝重,所以很多车企开始在汽车的强度和重量之间找平衡 —— 最需要撑住的球笼型结构上用高强度的热成型钢,在需要溃缩吸能的地方依旧大量使用铝合金,重量和强度兼得。

    奔驰这次被“鞭尸”的原因是:你减配,用了成本更低的钢材,导致车身更重,你非但没有卖便宜点,也没有加固悬挂和避震。

    K哥想这也是奔驰E级避震投诉这么多的原因 —— 车重了这么多,用的还是原来为铝车身设计的避震和悬挂,不出问题才怪呢!

    车友们你们说这值不值得喷?

    刚巧K哥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新E级发布了,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来个铝换钢呢?

    新E级

    其实今天这个话题,引发了K哥的一些联想,谁说车身不是钢就得是铝合金的!

    喷完了某奔,咱们补充点课外知识 —— 不一样的车身材料。

    早期的汽车,车厢基本沿用了马车时代的技术,所以车身的主要材料就是 —— 木头!

    后来木头这个材料大多就用在营造“奢华感受”这一卖点上了,装饰居多,但也有例外。

    比如英国的摩根(Morgan),1909年创立,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下面你看到的这张图,就是他们的装配车间!

    没有ABB焊接机器人,没有自动化传送装置,几个木匠就这样利用木头生产出摩根的车身,连接木头主要靠树脂粘接工艺。

    这样的车身刚性怎么样呢?其实以一台不到800公斤的车来讲,其需要的车身抗扭刚性以这样的木结构是足够的,何况木头的受力特性跟钢铁完全不同。

    木头可以看作天然的纤维化材料,虽然无法与现在的复合碳纤维材质相提并论,但木头依然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材料。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飞机不用钢铁制作而采用木头的原因!

    装配完成在外面套上一层铝合金蒙皮,喷上漆 —— 试问哪个男孩不想来一辆这样的手工汽车呢?

    还有,你有没有想过,塑料也能拿来做车?

    中国一家名为Polymaker的3D打印公司跟意大利汽车制造商XEV合作,生产全球第一辆车身全3D打印的汽车,名为LSEV。

    这款车除了底盘、车窗、前后挡风玻璃、轮胎等少数组件是用传统方法制造外,其余的包括车身、中控台、门板、座椅等等都是用工程塑料采用3D打印方式制造的。

    重量仅有450公斤,几乎是Smart For 2的一半重。动力则是运用纯电力驱动,最高时速只有70公里,最高续航里程150公里。

    其实车企们研究新材料的目的都是为了轻量化 —— 今年CES上展出的丰田LQ也用了一种新型材料:以洋麻纤维为基础的新型聚氨酯复合材料。

    讲道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丰田的前身就是一家以纺织为主业的公司,用在LQ上的纤维技术就是丰田旗下的丰田纺织提供的。。。

    这种材料做成了丰田LQ的车门,比传统材料做的车门轻了30%!

    真正是把那句“多10匹马力不如减重10斤”贯彻到了极致~

    想不到吧,差评也写汽车了,其实差评一直有个矩阵号:公里每小时 专门做深度汽车内容的,期待有缘人!

    次阅读
    11评论
    15赞同
    收藏
    分享
    11评论
    15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