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车内空气质量3大谣言,第2个很多人还在做

    C博士头像C博士头像
    C博士2019-06-24

    天下车主苦车内异味久矣!“异味”说得学术一点,指的就是汽车VOC问题,VOC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英文缩写,普通意义上的VOC就是指挥发性有机物,但是环保意义上的定义是指活泼一类的挥发性有机物,即会产生危害的那一类挥发性有机物。一般来说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这8类。

    车内VOC的来源多种多样:比如车企为满足消费者对车内饰美观舒适的需求以及汽车节能轻量化需求,在内饰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非金属材料,比如聚丙烯,聚氨酯,PVC,真皮,TPV,橡胶,ABS,织物等,这些内饰由于本身材料的特性及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添加剂,助剂等,在消费者后期用车的过程中,会持续释放一些具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导致车内产生异味。

    这些异味成分主要为一些芳香类,胺类,氮硫类,醛酮类,酸脂类,不饱和脂肪烃类萜类等:其中如部分烯烃会有瓦斯的味道;醛酮类会有刺激性或者水果香味;氮硫类会有令人厌恶的臭味或腐烂气味;酸脂类,萜类,芳香类等也会产生较大气味。

    关于车内异味,有3大“观点”一直悄悄在车主中流传,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01

    中国车内气味国标很“水”?

    目前主要的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包括中国HJ/T400及GB/T27630-2011、欧洲ISO 12219-1和日本JAMA 测试方法等,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发现,我国国标虽然是推荐标准,但严格度却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测试项目上最为严格。

    比如我国标准GB/T 27630-2011与韩国 KRO 国家标准相比,关门封闭时间达到16 小时,远长于韩国标准中的2小时(VOC 浓度会随着密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日本JAMA更是自主行动计划不是强制实施,只是企业的目标,不具有任何约束作用。

    即使对比欧洲的ISO标准,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仅提供测试方法,不规定限值,而我国的标准中不仅规定测试方法,也规定了八项物质的限值。虽然在测试模式上欧洲更多样,但因为没有对应限制,也不能证明欧洲的标准比我国的更为严苛。

    02

    手持仪器可以测车内空气质量?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卖手持式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的商家,声称几十块钱就能让你知晓车内是否有有毒有害物质,这是极其不靠谱的。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对25批次的甲醛测量仪进行检测,实验人员将这些甲醛测量仪放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内,通过一台甲醛气体发生器,向舱内释放出甲醛。结果一段时间后,有些测量仪显示甲醛含量超标爆表,有些则是刚刚达到标准,更有的直接显示为0,相互矛盾的结论让人瞠目结舌。

    当测试人员采用了专业的酚试剂测量法对甲醛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甲醛测试仪居然没一个合格,相对偏差均超过15%,甚至有的达到了100%。

    众所周知试验室是按照国家标准对车内VOC进行检测,对测试人员、试验环境、设备精度都有极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手持式车内空气质量检测仪内部虽然是装备了电化学传感器,但是其内部结构狭小,很容易污染,最多是对有害气体做出反应,但想要得出准确数值几乎不可能,反而有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所以不建议使用,还是应该以试验室结果为准。

    03

    后装件没有危害?

    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有时候会额外增加一些后装件以满足美观舒适等要求,比如脚垫,座椅坐垫和小装饰品等,该类产品目前没有非常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可能会产生刺鼻,不悦的气味,影响驾乘人员的主观感受。这也是“车内异味”的重要来源之一。

    虽然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商家都会信誓旦旦地说产品环保无异味,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卖东西的商家一贯的技巧,毕竟谁会说自家东西不好呢?所以说,在没有规范的标准出台前,最好的方式还是不买、不用,这才是对我们身体最负责的态度。

    我曾经在网上买过很多手机套,至少有一半以上散发着浓郁的化学品味道。后来还是我的好友一句话点醒了我:

    甭管啥东西,还是原配好。

    次阅读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