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汽车版“三星”?特斯拉自燃再触安全神经

    智阅汽车头像智阅汽车头像
    智阅汽车2019-04-22


    特斯拉自燃“引爆”网络,电动车的安全性再度被质疑。

    4月21日晚8时30分左右,位于上海的一处地库由于一辆特斯拉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突然产生自燃现象而发生火灾,地库其他车辆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加载中…

    对于这一事件,特斯拉官方已经于22日早6时22分发布微博声明称:已经于第一时间派出团队赶往现场,正在积极联络相关部门并配合核实情况,根据目前信息显示,并没有人员伤亡。

    官方回应未能打消公众疑虑。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品牌,即使是特斯拉也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让不少消费者感叹道:“电动车真是不靠谱!”

    自燃并非个例

    确实,特斯拉自燃并非个例。早在2013年10月,一辆特斯拉Model S轿车在美国西雅图南部公路上发生车祸并自燃,最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将原因归结于底盘问题,并最终放弃对事故的调查,却证实Model S并未违反美国的安全标准。

    不仅如此,在2018年,特斯拉也发生过至少3及以上的自燃情况。但这些情况都比较容易解释,基本是电池组收到外力冲击、挤压,导致电池内隔膜崩溃,进而造成短路并引发自燃。同时,电池的热失控就好比多米诺骨牌,只要其中一块电池的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反应,随之而来的就是正极和电解质发生分解,进而引发大规模的短路,造成大面积热失控进而产生自燃。

    此次自燃情况显然不满足上述条件,但更接近于今年3月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一起自然事件,事件发生当天同样是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没有发生任何碰撞的情况下自燃。

    除了上述的机械电气诱因之外,电化学诱因也是需要考虑的。在电化学诱因中,有一种自燃风险叫做“过充放电”。

    过充放电就是指电池充电时,正极过度金属溶解,负极析锂,电解液氧化分解,导致温度加速上升,电池膨胀、破裂,内阻随之增大,从而产生自燃。

    但根据车主自述,起火前几小时这辆特斯拉刚刚进行超级充电,并在一小时前停泊到车库内,事发时并未充电。

    因此,此次事件的诸多因素都并未指向机械电气化诱因和电化学诱因,而是另外一条陌生的方向,具体原因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调查。

    电动车“安检”任重道远

    目前,马斯克还没有对自燃作出回应。但在此前自燃事故中,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引用美国消防协会的NHTSA的数据作为回应。他称,每年美国约有15万辆汽车起火,而美国人每年行驶约3万亿英里,这相当于每行驶2千英里就有一辆汽车起火,而特斯拉在超过1亿英里的里程内只发生了一起火灾,安全性远高于燃油车。

    马斯克的言论并不合理。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说法并不成立,况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发生的概率再小,对于个人来说也是100%。就中国车市来看,新能源汽车已达到百万辆产销规模,占比在5%左右,已是全球新能源车型普及度最广的国家。随着基数的增大,再小的概率也是不能容忍的。

    此外,就新能源车型是否需要年检这一问题,周围许多新能源车主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当然是需要,除了上线检测等些许差异,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的检测基本无异,相差无几的检测标准真的能检测出问题吗?

    根据现有的标准来看,NB/T 33026-2016《电动汽车模块化电池仓技术要求》、GB/T31498-2015《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的标准实施时间前者为2016年2月,后者实施时间为2015年5月,虽然只有3年左右的间隔,但新能源车型日新月异的变化早已抛离了标准。

    举例来看,2015年的新能源车型普遍续航最多的也只有300km左右,而眼下的新能源车型300km的续航已是入门水平。

    显然,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安全标准、检测标准的制定带来极大挑战。

    更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续航要求还在不断增长,从最初的200公里,到现在的动辄400公里,更有甚者直逼600公里。

    想要让续航里程增长,在车重、电池体积都比较合理的前提下,提升能量密度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秘诀”。然而,能量密度越大真的越好吗?事实是能量密度越高的电池越不稳定。

    以当前特斯拉Model S 85D为例,它使用18650电池,电池能量密度为250Wh/kg,已是相当之高。形象点举例,蔚来es8的电池能量密度为135wh/kg。

    18650电池属于钴酸锂(NCM)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里程更长,但稳定性相较磷酸铁锂(LFP)稍差。根据此前的消息,特斯拉Model 3预计会搭载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差的21700铝酸锂(NCA)电池,但就目前已经上市的Model 3来看,该电池包并未公开,原因不言自明。

    对于此次自燃的车型,有网友说是“初代车型”不具有代表性。恰恰相反,初代至今仍有自燃风险,谁能保证现有电池在日后不自燃?

    说一千道一万,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的追求、车企对于电池技术的提升、国家对于新能源变化做出的政策改进,这些都没错。但头条君想说,驾驶汽车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无论技术、标准如何制定、研发,首先要考虑到驾乘人员的安全,如若本末倒置,不造也罢。正所谓:“造车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电池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