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长城炮帐篷卡脖,出事该找车企还是零部件厂?

    三言科技Pro头像三言科技Pro头像
    三言科技Pro05-15

    出品|车头条

    近日,新能源汽车又出现了新的“事故”。

    据新京报“紧急呼叫”报道,5月13日,网友反映成都一长城(图片|配置|询价)汽车车主被电动车顶帐篷卡脖不幸身亡,质疑车辆存在隐患。

    车主朋友表示,5月11日车主操作帐篷升顶时发生意外,她曾尝试操作钥匙救人不成功。

    14日,长城汽车销售方相关负责人称,已有相关人员与家属对接。涉事车顶帐篷生产方称,已与死者家属方律师对接,“目前看是当事人未按照说明书的流程操作导致意外,我们正配合做公证并查明真相。”

    此事今日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长城炮回应:将协助帐篷品牌秋野地,请关注秋野地公告秋野地:用户进入上升中的帐篷内发生意外到底谁的责任?

    5月15日,长城汽车旗下长城炮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目前公司正在密切关注本事件的调查进展,将全力协助秋野地品牌,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并对家属提供一切需要的支持。有关此次意外事故的事件进展,以秋野地(厦门)户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公告为准。

    秋野地(厦门)户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声明称作为山海居露营帐篷的开发者,经多方信息初步了解,本次事故是在电动帐篷上升过程中,用户进入帐篷内发生意外。

    在各个社交平台,网友们也都议论纷纷。

    一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帐篷的原因,跟长城炮无关。

    一部分网友认为,车主买的是长城炮这辆车,帐篷只是长城炮的一个配件,不能有事就甩锅给零部件厂。假如是汽车轧到了人,总不能让轮胎厂负责吧。

    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作为一款汽车改装件,车顶电动帐篷应该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特别是在户外使用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因此车顶帐篷应当设置安全冗余,如防夹功能等。

    还有一部分网友认为,是车主自己操作导致的悲剧,应该车主自己承担责任。

    虽然网友们各有各的看法,但如果全面看待此事,责任没那么容易划分。

    按长城汽车销售方相关负责人的说法,目前看当事人未按照说明书的流程操作导致意外。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车主是因为没有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导致,那车主自身的确是有责任。

    不过,车主朋友表示,她曾尝试操作钥匙救人不成功。

    为什么操作钥匙救人会不成功?车主朋友操作的是长城炮的车钥匙还是帐篷另有一个单独的钥匙?

    如果是帐篷单独的钥匙,那帐篷的厂商也应该有责任。

    此外,该帐篷为长城皮卡和秋野地品牌联合共创出品,命名为“山海居车顶帐篷”,是不是代表如果是帐篷的问题,长城汽车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至于这次长城炮帐篷导致的事故究竟是谁的责任,还得等调查结果出来。

    理想L9把广告牌当真车被追尾车主负全责AEB误触发不新鲜

    日前,还有一起理想L9误把广告牌当真车一事引发关注。

    网传视频显示,一辆理想汽车L9开启辅助驾驶功能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期间检测到前方高处广告牌上的五菱小货车图片,突然刹车导致后车追尾。

    涉事车主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AEB紧急刹车后,后车躲避不及直接追尾。双气囊弹出,车主手部、脸部受了轻伤。自己的车后部受损。经交警认定,他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据中新网报道,理想汽车客服人员表示,涉事的是一辆理想L9 Pro车型,该车型通过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识别车辆前方障碍物,为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参数,受限于当前传感器识别能力的局限性,个别场景下会有识别不准确的情况。

    另据红星新闻报道,5月10日,理想汽车相关负责人回复称,事故原因是将图片误识别为实车,“的确是系统误识别,后续会改进软件系统”。对于赔偿,理想汽车4S店提出了补偿4000元现金的方案,目前尚未与车主达成一致。

    像长城炮帐篷故障导致车主卡脖子身亡的,笔者没有找到之前有相似案例。

    不过,AEB误触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人称之为“幽灵刹车”。

    2023年5月,一辆理想L7在行驶过程中将苏炳添的广告牌识别成真人,紧急刹停被后车追尾。

    2021年3月,有领克03+车主称,自己驾驶领克03+在快速路上正常行驶,因前车突然急刹,自己也马上踩刹车(不是急刹)保持安全距离,但此时主动刹车突然介入,直接刹停,导致后车追尾。

    还有很多AEB误触发虽未导致事故发生,但也都给车主吓得不轻。

    “智驾”导致的事故谁负责?零部件故障,该找车企还是零部件商?

    据红星新闻报道,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表示,目前,智能驾驶技术普遍处在L2阶段,各品牌的系统和算法都还没有成熟到能够代替驾驶员对车辆进行完全操控。

    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L2级驾驶自动化等级为组合驾驶辅助,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主体为驾驶员及系统,责任主体仍为人类驾驶员。

    从现行的法律来看,如果因使用驾驶辅助功能而导致事故,驾驶人是担责的主体。

    不过,也有一些地区已经对“智驾”导致事故的判罚进行了完善。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有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驾驶人承担赔偿责任。

    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在无驾驶人期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四条规定,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因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赔偿后,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也就是说,像AEB误触发导致的事故,虽然驾驶人仍然需要对事故负责,但是可以向厂商追责。

    不过,前段时间还有一起事故,车企称涉事车辆是搭载的第三方的AEB,第三方又说没搭载。

    这就又是一个问题,向厂商追责该向哪个厂商追?

    如果智驾系统是车企自己的,那找车企追责是没错。

    但要是智驾系统是第三方的,是否可以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规定为思路,车企先承担起责任,然后由车企向第三方平台追责?

    像帐篷卡脖事件,该找帐篷厂家呢?还是找车企呢?销售的是车企,出故障(如果有故障)的是帐篷,怎么办?找谁?

    这些事故也应当引起车企的重视。

    为了追求智能,新能源车把一项一项的新科技装到车上。不过,这也让初衷只是代步的车增加了很多隐患。

    辅助驾驶频频“翻车”,隐藏式门把手发生事故时打不开车门,发生碰撞后总是起火......

    车主也应该提高安全意识,虽然很智能,但电子设备难免有故障。

    一是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给机器,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二是如果真出了事,该找谁追责也是个麻烦事,碰到甩锅的车企,就更难了。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